蒼朮1斤(米泔浸),川烏(炮)4兩,厚朴(姜制)4兩,陳皮4兩,甘草4兩,草果2兩。
傷寒溫疫,頭目昏痛,發熱,鼻流清涕。服此不至傳染。
上為末。
每用4錢,生薑7片,水煎,和滓服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人參6分,當歸身1錢5分,砂仁(炒)1錢,香附(制)1錢,白芍(酒炒)8分,茯苓8分,藿香8分,陳皮(去白)8分,炙甘草5分。
妊娠噁心嘔吐,不思飲食。
水1鍾半,煎7分,空心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人參1錢,黃耆1錢,白朮1錢,白芷1錢,川芎1錢,當歸1錢,甘草1錢,桔梗1錢,白芍1錢,肉桂5分,麥冬5分,藿香5分。
骨槽風。外症已經穿潰,流膿臭穢,疼痛不止者。
水2鍾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煎,臨服入酒1杯,食後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人參、黃耆、厚朴(薑汁炒)、白芷、川芎、當歸、粉草、桔梗、白芍(酒炒)、肉桂(去粗皮)、防風、藿香各等分。
痘氣寒,鼻流清涕,咳嗽惡風,自汗,身體寒戰,瘡色慘白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白朮4兩,黃橘皮2兩半,厚朴2兩半,人參2兩半,甘草2兩半,茯苓2兩半。
脅肋脹滿,嘔逆噁心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香附子不拘多少。
忽感惡氣,昏悶暈倒,逆冷氣絕。卒中,驚氣,四肢厥冷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白湯調服;心痛,醋湯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引《衛生家寶方》。
紫蘇、香附、陳皮、甘草、木香。
傷酒,噁心嘔逆,吐出宿酒,昏眩頭痛。
加生薑、蔥,水煎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三。
蒼朮2兩,幹葛2兩,桔梗2兩,碎桂2兩,白芷2兩,麻黃1兩,茱萸1兩,厚朴1兩,陳皮1兩,甘草半兩。
四時傷寒,初得病,惡寒發熱,頭目昏痛,肢節痠疼,未分陰陽表裡。
上為細末,酒、湯任意調下;或為粗末,加生薑、蔥頭,水煎亦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引《楊氏家藏方》。
神曲1錢5分,生菔子1錢5分,淡黃芩(酒炒)1錢5分,姜半夏1錢5分,茯苓1錢5分,山楂1錢5分,茅山術1錢5分,川連(酒炒)1錢5分。
痢下,不論紅白,裡急後重,不拘男女小人,皆宜服之。
水煎服。
《醫方簡義》卷三。
人參(去蘆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銼碎,每1斤用生薑1斤,薄片切爛,杵拌勻,釀1宿,慢火炒幹用)半兩,當歸(酒洗)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白芷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,桔梗半兩,川芎半兩,白芍藥半兩,沉香半兩,檀香半兩,乳香半兩,藿香葉半兩,紫蘇葉半兩,黃耆(蜜水塗,炙)半兩,甘草半兩。
痘瘡;遍身癰癤。
上(口父)咀,用無灰酒4兩重,拌勻曬乾,天陰略焙。每服1錢,水1盞,煎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粟米1升(淨淘,焙乾為末),杏仁100個(去皮尖,研細),草果14個(去皮),甘草3兩半(炙),生薑16兩(和粟米粉、杏仁捻作餅子,焙乾後同藥研),白鹽4兩(炒)。
洩瀉。
上為末。
沸湯點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八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麻黃(去節)半兩,杏仁(去皮尖,炒)半兩,紫蘇子(炒)半兩,桑白皮(炒)半兩,赤茯苓(去皮)半兩,柴胡(去蘆)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款冬花3分,細辛1分,甘草(炙)1分,馬兜鈴1分。
肺有風寒,痰壅咳嗽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《簡易方》引葉氏方《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○)。
菖蒲、牛蒡子、羌活、川芎、防風、漏蘆、荊芥、麥門冬、前胡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時毒脈弦洪,在半表半里者,時毒瘡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兩,水煎服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