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經湯

《會約》卷十四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2-3錢,川芎1錢,炮姜5分,白芍(酒炒)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女血寒,月經後期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一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1錢,半夏1錢,生地1錢,川芎8分,白芍8分,紅花8分,秦艽8分,烏藥8分,香附1錢5分,木通3分,青皮7分,歸身尾2錢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經行時連服3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一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一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歸身1錢,川芎1錢,赤芍1錢,莪術1錢,人參1錢,炙草1分,川牛膝1錢,故紙1錢,小茴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寒氣客入胞門,經血凝聚,致成石瘕,月信不行,其腹漸大,如孕子之狀,若虛怯者,必成腫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一。

《金匱》卷下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3兩,當歸2兩,芎2兩,芍藥2兩,人參2兩,桂枝2兩,阿膠2兩,生薑2兩,牡丹皮(去心)2兩,甘草2兩,半夏半斤,麥冬1升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數10日不止,暮即發熱,少腹裡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。此病屬帶下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溫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》卷下。

《胎產新書》卷四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歸尾2錢,川芎2錢,赤芍2錢,肉桂2錢,桂枝2錢,莪術(醋炙)2錢,故紙(鹽水炒)2錢,小茴2錢,牛膝2錢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石瘕症。因行經之後,寒氣自陰戶入客於胞門,以致血凝,月經不行,而腹漸大,如懷胎狀。其婦壯盛,或半年後,小水長自消;若虛弱婦,必成腫症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兼服四制烏附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新書》卷四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6兩,芍藥3兩,薏苡仁半斤,土瓜根3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小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酒3升,漬1宿,旦加水7升,煎取2升,分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杜仲(去粗皮,切,炒)1兩,牛膝(酒浸,焙)1兩,乾薑(炮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續斷3分,補骨脂(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寒脹,氣不宣利,上攻腹內及腰背脊髀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臨熟入鹽1捻,去滓,空心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粗皮)半兩,芍藥1兩半,土瓜根1兩半,牡丹(去心)1兩半,丹砂(別研如粉)1兩,薏苡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來,腹內(疒丂)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丹砂外,為粗末,入丹砂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7分,酒3分,共1盞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三引《指南方》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牛膝1兩,甘草1兩,當歸2兩,芍藥2兩,牡丹皮2兩,白朮2兩,官桂2兩,芎2兩。

功效主治

經道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鍾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三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竹林女科》卷一: 溫經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5錢,砂仁5錢,白朮(蜜炙)1兩,川芎1兩,熟地1兩,當歸1兩,厚朴(薑汁制)1兩,香附(童便炙)1兩,夏金砂2兩,銀蟲砂2兩,側柏葉2兩,殭蠶(炒)5錢,防風5錢,粉甘草2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海虛冷,氣血不足,經脈不調,腰腹疼痛,或下白帶,或如魚腦,或如米泔,信期不定,每月淋漓不止,面色青黃,四肢無力,頭暈眼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分作3股,將3-4年老烏骨雞1只,用竹刀殺死,除去血毛頭足內臟不用水洗,用陳老酒1大碗,將研過藥末納一股於雞肚內,一股於酒內,文武火煮極爛,將雞骨肉並藥末曬乾或焙乾,研極細,將留下一股藥末投入雞肉末內,和極勻,糯米飯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每日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竹林女科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