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(生,去皮臍)、烏頭(生,去皮尖)、天南星、乾薑、甘草(炙)、川芎、細辛各等分。
傷風寒生冷及氣虛、痰厥,頭痛如破,兼眩暈欲倒,嘔吐不定;一切頭疼、痰厥、飲厥、腎厥、氣厥等證,偏正頭疼難忍者。
上為散。
發熱者不宜服。
每服4大錢,水2盞,加生薑5片,茶芽少許,煎7分,去滓,食後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川芎1錢半,細辛半錢,甘草(炙)6分,生薑5片。
熱厥頭痛。
水煎,食後熱服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四。
川芎1兩,細辛2錢,防風1兩,當歸1兩,石膏3兩(煨),白芷1兩,羌活1兩,蒼朮1兩(炒),香附1兩半(酒炒),甘草4錢(炙)。
產後頭額作痛,脈數澀大者。
上為散。
水煎3錢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芎半兩,細辛(去苗土)1錢,甘草(炙)1錢半。
膈痰風厥,頭目昏痛,鼻塞聲重,肩背拘急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。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四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川芎4兩(米泔水浸3日,切,焙),細辛1分,甘草1兩,白芷1分。
傷風氣壅,鼻塞清涕,頭目昏眩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白湯點下,不拘時候。不入鹽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七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細辛2分,芎5分,蔓荊子5分,甘草1錢,白芷1錢,防風1錢5分。
兩眼晝夜隱澀難開,羞明惡日,視物昏暗,赤腫而痛。
都作1服。水2盞,煎至1盞,臨臥溫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