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丸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1分,五倍子1分,蟾酥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取1丸含,吐津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砒霜(煅,研)3分,烏梅肉(炒幹)1分,黃柏(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休息痢,日夜不止,四體倦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冷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引《產經》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2分,乾薑2分,人參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洞利,晝夜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五引《產經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(半兩者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丁奚,腹大項細,貪食不充肌肉,黃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黃雌雞肥嫩者1只,去毛,勿令著水,腹上開一小竅子,取去腸肚,納藥末,於陽飯上蒸軟,即取出曬乾,不用雞,為末,軟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量兒大小10-15丸、20丸,米飲送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1兩,地榆1兩,龍骨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漏蘆(去蘆頭)1兩半,酸石榴皮(切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血痢,腹痛減食,四肢瘦弱,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空腹以米飲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1分,梔子仁1分,犀角鎊1分,麝香(研)1錢,虎睛(研)1只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般癇疾,口出白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1-3歲兒每服3丸,3-5歲兒每服5丸,並以米飲送下,1日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鐵粉1兩(細研),栝樓根1兩,馬牙消1兩(研),寒水石1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心脾壅熱不退,口乾煩渴,時發躁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溫漿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、鐵粉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餘熱不退,口乾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2兩,人參1兩,芍藥(銼)1兩,鬱金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上衝,目赤飛血,頭旋噁心,坐臥不得,精神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煎黃芩湯送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黃芩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黃柏(去粗皮)1兩半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訶黎勒皮(炒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白痢多膿,腹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食前以橘皮湯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