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麻4兩(研,取汁),杏仁4兩(去皮尖,研如泥),大黃5兩,山梔10兩。
大便秘結,胃實能食,小便熱赤者。
上為末,煉蜜入麻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白湯送下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五。
大麻仁(研如膏)1兩半,大黃(銼,炒)1兩半,葛根(銼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1分,芒硝(生鐵銚子內炒幹,紙裹,黃土內窨1宿,研)1兩1分。
腹內壅閉,大便不通,氣喘息促。
上三味為末,與芒硝、麻仁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煎粟米飲送下,至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大麻仁(研)2兩,木香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惡實(炒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乳石發動,癰腫發背,及臟腑澀滯。
上除麻仁外,為末,入麻仁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水送下。未效,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麻仁1兩(別研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)2錢半,枳實(去瓤,麩炒)半兩,白芍藥半兩,黑牽牛1兩7錢半(微炒)。
大便秘澀。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溫熟水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歸尾、大黃、麻仁、羌活、桃仁。
血燥便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白湯送下。
《傷科補要》卷三。
麻仁(研)半兩,枳殼(炙)半兩,人參半兩,大黃半兩。
產後血水俱下,腸胃虛竭,津液不足,大便秘澀,腹中悶脹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湯送下。未通,加丸數。
《產育寶慶集》捲上。
麻仁、人參、枳殼、杏仁。
產後去血過多,津液枯竭,不能傳送,大便秘結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米飲送下。
《靈驗良方彙編》卷下。
麻仁4兩(先以溫水浴,懸在井中5日,令生芽,日曬,退皮取仁),大黃4兩(2兩蒸,2兩生用),白檳榔1兩(半煨半生),山茱萸1兩半,薯蕷1兩半,官桂(去皮)1兩半,車前子1兩半,枳殼(麩炒)1兩半,防風1兩半,羌活1兩半,木香2兩,菟絲子1兩半(酒浸1宿後,炒黃),郁李仁4兩。
三焦不和,臟腑虛冷,胸膈疰悶,大便秘澀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-20丸,臨臥溫水送下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
枳殼(麩炒,去瓤)、川芎各等分,麻仁泥子減半。
風秘,大便不通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食前溫水送下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大麻仁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木香半兩,檳榔1兩,柴胡1兩(去苗)。
虛勞氣壅,大便秘澀,四肢煩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大麻仁3兩,羚羊角屑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芎1兩,木香1兩,鱉甲2兩半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獨活2兩,檳榔2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牽牛子2兩半(一半微炒,一半生用)。
大腸風熱秘澀,氣壅悶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莧菜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水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大麻仁1升,黃芩2兩。
連月飲酒,咽喉爛,舌上生瘡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含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三。
大麻子1升(搗),黃柏2兩(末)。
連月飲酒,喉咽爛,舌上生瘡。
上以煉蜜為丸。
服之。
方出《肘後》卷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大麻仁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川芒消1兩,檳榔1兩。
大便難,五臟氣壅,三焦不和,熱結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以生薑湯送下,晚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郁李仁(去皮,另搗)2兩,火麻子仁(另搗)2兩,大黃2兩(半生、半蒸),檳榔半兩,幹山藥5錢半,防風(去蘆)5錢半,枳殼(炒,去瓤)5錢半,羌活5錢半,木香5錢半。
大便燥澀。
上為細末,入另搗者三味攪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麻仁3兩,杏仁2兩(去皮),桃仁2兩,枳實1兩半(炒),郁李仁3兩,當歸3兩,大黃3兩,厚朴1兩半,白芍2兩(酒炒)。
氣滯血燥,大便不通,小腹脹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每服3錢,白湯送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