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煎散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知母、貝母、麻黃(去節)、人參、石膏、甜葶藶、茯苓、地骨皮、杏仁、滑石、柴胡、甘草、桔梗、大黃(蒸)、幹葛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咳嗽,氣急鼻塞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加蔥白、薄荷、小麥子20粒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鱉甲(九肋者,童便浸,炙黃,去裙襴稱1兩半,取末)1兩,人參1兩半,白茯苓1兩,玄參1兩,幹葛1兩,乾薑(炮)半兩,川烏頭(生)半兩,秦艽(去蘆頭)1兩,柴胡(去蘆頭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身熱,骨節疼痛,煩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用小麥湯7分,煎至5分,和滓溫服,1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引《聖惠》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兩,當歸1兩,乾漆(炒令煙盡)1兩,鱉甲(醋炙)1兩,常山1兩,大黃(煨)1兩,北柴胡1兩,白朮1兩,生乾地黃1兩,石膏1兩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少男室女骨蒸,婦人血風攻注四肢,心胸煩壅。骨熱。黃瘦口臭,肌熱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小麥50粒,煎至8分,食後、臨臥時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引《聖惠》。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知母2錢,烏梅肉2錢,地骨皮2錢,柴胡2錢,大麥1撮。

功效主治

幼年心絡為暑所傷,每至暑時,即畏熱,睏倦減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片成一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,緩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
《局方》卷十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知母半兩,地骨皮(揀淨)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石膏半兩,葶藶子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杏仁(去皮尖,麩炒)半兩,人參半兩,滑石半兩,麻黃(不去根節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外感風寒,內有蘊熱,壯熱嘔吐,咳嗽氣喘,面赤自汗;營衛不調,夜有盜汗,形體消瘦,四肢煩疼者。小兒夾驚傷寒,吐逆壯熱,表裡不解,氣粗喘息,面赤自汗,或狂言驚叫,或不語無汗;及癮疹遍身赤癢,往來潮熱,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,渾身浮腫,痰涎咳嗽,或變急慢驚風,手足搐搦,眼目上視,及傷風涎喘頭疼。榮衛不調,夜多盜汗,四肢煩疼,肌肉消瘦。溼熱內淫,肺病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麥子煎湯調下。如初生孩兒感冒風冷,鼻塞身熱,噴嚏多啼,每服1字許,並用麥子煎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十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(去節)1分,貝母(炒)1分,知母1分,大黃(蒸)1分,羌活1分,甜葶藶1分,地骨皮(炒)1分,石膏(煅)1分,甘草(炙)1分,滑石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咳嗽,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半盞,加小麥10粒,薄荷1葉,煎至3分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花肋鱉甲(醋炙令黃)1兩半,銀州柴胡,秦艽1兩(去苗),川烏半兩(炮,去皮臍尖),乾漆(炒)1兩,幹葛1兩,宣連(淨颳去毛)1兩,官桂(去粗皮)半兩,黑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石菖蒲1兩,石斛(金色者)1兩,沉香1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氣,四肢煩疼拘急,勞倦。兼有虛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如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兩,用小麥湯1升,同煎至5合,去滓,分2次溫服。滓並再煎。小麥湯用小麥5升,水1鬥,煎至5升,收取,逐旋煎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: 麥煎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5錢,白茯苓5錢,苦桔梗(去蘆)5錢,杏仁(不去皮)5錢,白朮、柴胡(去蘆)、桑白皮(蜜炙),麻黃(去節)1錢,知母3錢,貝母(去心)3錢,葶藶(炒)3錢,甘草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四時傷寒,頭痛發熱,氣喘痰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或(口父)咀。

使用方法

發散,生薑、蔥白湯下;嗽不止,煉蜜為糕,夜睡嚼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