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3錢,白芍1錢,川芎1錢,丹皮1錢,遠志1錢,龍膽草1錢,夏枯草1錢,青皮8分,柴胡8分。
梅瘡,毒中肝經,先發便毒,嗣作筋痛,瘡形如砂仁,甚則筋痿不起。
用水1鍾,煎8分服;滓再煎7分服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
當歸、川芎(去毛)、白芍(酒炒)、生地黃、麥門冬(去心)、遠志(甘草水泡,去骨)、石菖蒲(去毛)、陳皮、芍藥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麩炒)、半夏(用生薑、牙皂、白礬煎水浸2-3日)、南星(同上制)、黃連(薑汁炒)、防風、羌活、秦艽、甘草各等分。
風中血脈,四肢不舉、口不能言;及痰迷心竅,不省人事,舌強不能語言,痰涎壅盛,口眼斜,半身不遂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3片,竹茹1團,水煎,入童便、竹瀝、薑汁少許同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當歸、川芎、續斷、生地黃、羌活、甘草、白芷、白芍藥、桂枝、防風、乳香。
痘後手足不能伸屈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。
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。
麻疹血虛,疹出色白,按之稍紅。
水煎服。
《慈幼新書》卷七。
白芍、當歸、遠志、熟地、五味、肉桂、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。
麻疹脾肺氣虛,營血不足,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,食少無味,體倦肌瘦;女人麻疹初熱正出已出之間,適遇經行,陰血重耗,麻後遍體浮腫者。
此方大補,斟酌用之。
姜、棗為引,水煎服。
《醫家心法》。
川芎1錢半,當歸2錢,炙草5分,桃仁10個。
產後潮熱有汗,大便不通,口燥舌幹而渴,汗出譫語,便秘。
水煎服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四。
當歸1錢,小草1錢,黃耆1錢,棗仁1錢,茯神1錢,木香1錢,人參1錢,白芍1錢,麥冬1錢,炙甘草1錢,柏子仁1錢。
思慮多而怔忡,兼不寐,便濁。勞傷血崩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。
當歸1錢,白芍1錢,生地1錢,熟地1錢,赤苓1錢,山梔1錢,麥冬1錢,陳皮1錢,人參5分,甘草5分,大棗2枚,烏梅1個。
營血內傷,兼夫任、衝、手厥陰者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一。
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生地、秦艽、黃芩、防風、甘草。
風燥,病在表者,肌膚枯,毛髮槁,爪枯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。
當歸2-3錢,熟地3-5錢,枸杞2錢,白芍(煨)1錢半,甘草(炙)1錢,肉桂1-2錢。
氣血虛寒,不能榮養心脾而痛,連綿不止,或按之熨之,而痛稍緩者。
水煎,溫服。
《會約》卷七。
生地6錢,茯神5錢,棗仁3錢,麥冬3錢,五味10粒,桂圓3個,竹茹、燈心。
心血虛少,以致不寐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白芍、川芎、當歸、熟地、青皮、薑黃、川姜、丹皮、海桐皮、五加皮、白芷各等分。
婦人血海虛弱,心悸恍惚,時多驚悸,或發虛熱,經候不調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烏梅1個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將此藥送下紫桂丸70粒,不拘時候。
《女科百問》捲上。
白芍藥半兩,川芎半兩,熟乾地黃(洗,焙)半兩,當歸(酒浸1宿,焙乾)半兩,青皮(去白)半兩,薑黃半兩,牡丹皮半兩,五加皮半兩,海桐皮半兩,香白芷半兩,牛膝(酒浸1宿,焙乾)1分,延胡索1分,沒藥(別研)1分,五靈脂(去砂石)1分,肉桂(去粗皮)1分。
婦人血海虛弱,氣不升降,心悸恍惚,時多驚悸,或發虛熱,經候不調,可進飲食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生薑5片,烏梅1枚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。
黃耆1兩,當歸1兩,桂心1兩,甘草(炙)1兩,橘皮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白芍藥3兩,熟地黃3分,五味子3分,茯苓3分,遠志(去心,炒)半兩。
心脾氣虛,營血不足,倦怠無力,食少氣短,驚悸健忘,夜寐不安,虛熱自開,咽乾唇燥,消瘦,咳嗽痰白,面板乾枯;或瘡瘍潰後氣血不足,寒熱不退,體倦瘦弱,食少氣逆,瘡口久不收斂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