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葙子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半兩,蕤仁半兩,人參半兩,地骨皮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澤瀉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菊花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黃連(去須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赤澀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溫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集驗方》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5兩,龍膽3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苦參1兩,黃柏2兩,栝樓1兩,黃連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結熱在內,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,冷水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食前飲送下,1日3次。不知稍增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集驗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必效方》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5分,槐子5分,覆盆子5分,地膚子5分,菥蓂子5分,車前子5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風暗有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五辛,豬、雞、牛、羊肉,魚,蒜,面,酢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服1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必效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梔子仁1兩,兔肝3分(微炙),川樸消2兩,苦參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熱毒攻眼,赤痛,兼白翳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溫漿水送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1兩,枸杞子1兩半,澤瀉1兩半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生乾地黃1兩半,防風1兩(去蘆頭),細辛3分,枳亮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石決明1兩半,車前子2兩,黃連3分(去須),茺蔚子3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熱毒攻眼,生翳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清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1兩,決明子1兩,黃連1兩(去須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苦參1兩(銼),防風3兩(去蘆頭),地骨皮1兩,白鮮皮1兩,川升麻1兩,玄參1兩,車前子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梔子仁1兩,秦艽1兩(去苗),茯神1兩,龍膽3分(去蘆頭),黃芩1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風赤,昏暗,淚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以溫漿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半兩,決明子半兩,甜葶藶(隔紙炒令紫色)半兩,車前子半兩,細辛半兩,五味子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生乾地黃半兩,枸杞子半兩,茺蔚子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澤瀉半兩,地膚子半兩,桂心半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半兩,兔肝1具(炙幹)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壅滯,眼不得見日,淚出,(目巟)(目巟)不見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1兩,甜瓜子仁1兩,菟絲子(酒浸3日,曬乾,別杵為末)1兩,白蒺藜(微炒去刺)1兩,面曲(炒令微黃)1兩,烏梅肉(微炒)1兩,桂心1兩,蔓菁子1兩,決明子1兩,牡荊子1兩,茺蔚子1兩,枸杞子1兩,螢火蟲(微炒,去翅足)1兩,地膚子1兩,柏子仁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妙),蕤仁2兩(湯浸,去赤皮),細辛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多淚,眼目昏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半兩,蚺蛇膽半兩,熊膽半兩,馬牙消半兩,龍腦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有翳膜遮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水研化服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2兩,車前子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1兩半,澤瀉1兩半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茺蔚子1兩,五味子1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虛眼昏澀,淚出翳生,或散或聚,初時即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茶湯送下,加至2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3兩,五味子3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為末)3兩,地骨皮3兩,生乾地黃(焙)3兩,決明子(炒)3兩,葶藶子(隔紙炒)3兩,車前子2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半,地膚子2兩半,萎蕤2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半,子芩2兩半,澤瀉2兩半,防風(去叉)2兩半,兔肝1具(炙幹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赤熱痛,羞明淚出,或生翳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半兩,牡丹皮(去心)半兩,地骨皮半兩,杜仲(蜜炙焦黃)半兩,赤芍藥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地龍(去土)1分,川芎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毒攻注,目昏澀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細嚼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2兩半,犀角(鎊)1兩半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半,槐子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)1兩1分,羚羊角(鎊)3兩,大黃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瞼生風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粥飲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2兩,藍實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菊花2兩,甘草(炙)2兩,草決明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茺蔚子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)1兩半,車前子1兩半,鯉魚膽1枚,雞膽1枚(陰乾),羚羊角(鎊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心毒熱,丁翳入黑睛,及內、外障,一切眼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5丸,食後溫水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: 青葙子丸

配方組成

青葙子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葶藶(隔紙炒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茺蔚子1兩,枸杞子1兩,決明子1兩,五味子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地膚子1兩,澤瀉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車前子半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為末)半兩,兔肝(慢火炙令幹)1具。

功效主治

腎肝風虛,目昏暗,視物不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米飲送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