辣桂1分,川大黃1分,白芍藥1分,澤瀉1分,牽牛(炒,取末)1分,桃仁(去皮,炒幹)1分,甘草半分。
便毒,內蘊熱氣,外挾寒邪,精血交滯,腫結疼痛,大小便秘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加生薑5片,水煎,食前服,1日2次。先小便快,熱從小便出,後大便利,皆是稠毒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赤芍、牛子、升麻、葛根、木通、甘草、連翹、荊芥、殭蠶、蟬蛻、防風、玄參、黃芩、薄荷。
喉病虛熱。
水煎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七。
防風5分,川芎5分,當歸5分,白芍5分,大黃5分,薄荷葉5分,連翹5分,石膏8分,桔梗8分,黃芩8分,山梔2分,荊芥穗2分,滑石2錢4分,甘草1錢。
痘瘡表裡俱實。
生薑為引。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。
益元散7兩,防風通聖散7兩。
風寒暑溼,飢飽勞役,內外諸邪所傷,無問自汗,汗後雜病,但覺不快,及小兒瘡疹;傷寒身熱頭疼,拘倦強痛,無問自汗無汗,憎寒發熱,渴與不渴,傷寒疫癘,汗病兩感,風氣雜病,一切舊病發作;或裡熱極甚,腹滿實痛,煩渴譫妄,下後未愈,或證未全,或中瘴氣、馬氣、羊氣及一切穢毒,並漆毒、酒毒、食一切藥毒,及墜墮打撲傷損疼痛,或久新風眩頭疼,中風偏枯,破傷風,洗頭風,風癇病,或婦人產後諸疾,小兒驚風,積熱,瘡瘍疹痘。
上二藥一處相和,攪勻。
孕婦及產後月事經水過多,並洩瀉者不宜服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蔥白5寸,鹽豉50粒,生薑3片,煎至1盞溫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六。
杏仁2錢,芍藥2錢,甘草2錢,車前子(微炒)2錢,澤瀉2錢,大黃2錢,乾薑(炮)2錢,滑石2錢。
便癰。內蘊熱毒,外挾寒邪,或交感強忍,以致精氣鬱結,疼痛,大小便澀。
水2盞,煎8分,空心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一。
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梔子、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當歸、石膏、滑石、薄荷、黃芩、白朮、硃砂、香薷。
傷寒、溫暑熱病在表,頭痛身熱,肢體痛,邪熱有餘。
生薑、蔥為引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三。
防風、川芎、羌活、荊芥、甘草、薄荷、石膏、滑石、連翹、白朮、枳殼、梔子、桔梗、前胡、麻黃、白芍。
傷寒溫暑熱,病在表,頭痛身熱,肢體疼痛。
水2鍾,加生薑3片,蔥3枝,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梔子、芍藥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、川芎、當歸、石膏、滑石、薄荷、黃芩、白朮。
加生薑、蔥白,水煎服。
《醫方集解》卷五。
柴胡、幹葛、荊芥、薄荷、黃芩、玄參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桔梗、防風。
陽明少陽,先傷積熱,又冒表邪,鬱於上焦,咽喉作痛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一。
羌活、葛根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石膏、黃芩、滑石、山梔、連翹、知母、甘草、桔梗。
發狂,外有表邪壅閉,內有積熱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二。
防風、羌活、白芷、蘇梗、陳皮、獨活、柴胡、甘草、香附、川芎、芍藥各等分。
痘為風邪所閉,瘡不起,發咳嗽,惡風,自汗,戰慄。
生薑為引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大黃、元明粉、葛根、牛子、荊芥、薄荷、蟬衣、大連翹、枳殼、桔梗、甘中黃。
痧隱約,喉爛氣穢,神煩便閉,目赤,脈實,症勢乍作,正強邪實者。
《疫痧草》。
麻黃、防風、荊芥、蘇荷、前胡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石膏、黑梔、連翹。
一切風寒溼熱,內外邪毒所傷,血氣兩鬱,咳嗽舌幹,壯熱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大黃6錢,滑石6錢,牙皂1錢,甘草1錢。
二便閉,實證者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山茵陳1兩,麻黃1兩,石膏1兩(研),川大黃1兩(溼紙裹煨)。
四時傷寒並時氣兩感。頭痛口乾,煩渴,腹滿身熱,不欲食,譫語,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知人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2錢,荊芥茶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升麻半兩,幹葛半兩,甘草半兩,荊芥半兩,蔓荊子半兩,薄荷半兩,天麻半兩,殭蠶半兩,知母半兩,貝母半兩。
傷寒渾身壯熱,氣粗,煩渴多汗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4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蔥白1莖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小兒分作3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人參1兩,白朮1兩,茯苓1兩,升麻1兩,幹葛1兩半,白芍藥1兩半,甘草1兩半,陳皮(不去白)2兩,香附子(炒去毛)3兩,紫蘇葉2兩半。
四時傷寒,疫癘,風溫,溼溫,不問陰陽二證,表裡未辨,發熱惡寒,頭疼項強,腰背拘急,肢節疼重,嘔吐喘嗽,鼻寒聲重,目睛眩疼,煩躁引飲,往來寒熱,已經汗下,病勢愈甚,用藥錯誤,壞證惡候及不服水土,山嵐瘴瘧,婦人血虛發熱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個,煎7分,通口服。如要出汗,加蔥白3寸,淡豉14粒,連投2-3服,略以被覆汗出,不拘時候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、黃芩(酒炒)、赤芍、薄荷、歸尾、麻黃、川芎、滑石(水飛)、石膏(煅過)、天花粉、牛蒡子、梔子(酒炒)、白朮。
痘發熱,頭面先腫者,名大頭風。
桃仁去皮尖為引,水煎,熱服。
《片玉痘疹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