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香(研)1兩,麝香(研)半兩,天麻半兩,沒藥1兩(研),地榆1兩,玄參1兩,烏頭(生、去皮臍)1兩,甜瓜子1兩,麻黃(去根節)2兩。
中急風,榮衛痺滯,頭目昏運,額角偏痛,手足無力,舉動戰掉,言語謇澀,心神不寧。
上為末,以酒1升,慢火熬為膏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續隨子半兩,大黃3錢(末),長檳榔1枚,木通半錢(末),甘遂1錢,大戟1錢,膩粉1錢匕。
小兒哽氣。
上除粉外,將諸藥末與續隨子同搗,用馬尾羅隔去續隨子皮不用,便與童子、室女小便拌勻,入粉如硬糊,日曬稍幹,水、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0丸,煎燈心、竹葉湯送下。1時辰間,以小便色異為效。小兒5歲以下7丸,10歲以下10丸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聚寶方》。
大蒜(端午日取,去皮膜,淨用,細切,搗爛)100瓣,硃砂1分(細研,水飛),蠍梢35枚(去毒,微炒,為末),細松煙墨1兩(火煅過,研為末),巴豆100粒(去殼,不出油,研)。
小兒脾胃挾傷,中滿哽氣;及伏熱生涎,霍亂嘔吐;或作食痢,手足搐搦,不省人事。
上同入瓷罐子內,密封掛通風處,百日取出,為丸如黍米大。
每服2-5丸,新汲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