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地黃1錢,白芍(酒炒)1錢,黃耆(蜜酒炒)7分,當歸7分,川芎4分,甘草(炙)4分,肉桂3分(有熱,去之),生薑1片,紅棗1個(去核)。
麻後虛羸。
水煎,溫服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白芍藥7兩半,當歸(洗,酒浸)3兩,黃耆(蜜炙)3兩,川芎3兩,熟地黃(淨洗,酒蒸)3兩,甘草(炙)2兩2錢半,肉桂(去皮,不見火)2兩2錢半。
男子、婦人五勞、六極、七傷,心腎俱虛,精血氣少,遂成虛勞;百骸枯瘁,四肢倦怠,寒熱往來,咳嗽咽乾,行動喘乏,面色萎黃,略有所觸,易成他疾;或傷於冷,則宿食不消,脾疼腹痛,瀉痢吐逆;或傷於熱,則頭旋眼暈,痰涎氣促,五心煩熱;或因飢飽動作,喜怒驚恐,病隨而至,或虛脹而不思食,或多食而不生肌肉,心煩則虛汗盜汗,一切虛勞不敢服燥藥者。
上為細末。
忌生冷、果子等物。
每服2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至6分,空心、食前服。
《局方》卷五(寶慶新增方)。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各3錢,小續命湯1兩。
腳腫。
上藥合和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八。
茯苓、腹皮、澤瀉、神曲、陳皮、川芎、防風、前胡、麻黃、杏仁、蘇葉、銀花。
疹出而即時收斂不復出者,致令毒攻於內,身溫食少,氣急腹脹,臍凸出一二寸,按之虛軟有聲,舉之隨手而起者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