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氣湯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深師方》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8兩(洗),生薑6兩,桂心3兩,大棗30枚。

功效主治

胸滿氣噎。膈氣,咽喉噎塞,胸膈填滿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餳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每服5合,日3夜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醫燈續焰》卷十八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6分,獨活6分,蒼朮6分,防風6分,升麻6分,葛根6分,白芷2分,甘草2分,川椒2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塞不聞香臭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、蔥白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燈續焰》卷十八。

《杏苑》卷六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,石菖蒲7分,知母7分,黃柏(酒浸)7分,白芷7分,防風6分,羌活6分,烏藥7分,枳殼5分,甘草5分,幹生薑3分,全蠍(炒)3枚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上壅,耳聾,或氣定而聰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至8分,食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六。
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3錢,獨活3錢,防風3錢,葛根3錢,升麻3錢,川芎1錢,蒼朮3錢,炙草3錢,黃耆4錢,白芷1錢,黃連、黃柏。

功效主治

酒渣鼻、齆鼻息肉,鼻淵由於寒邪所傷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犀角(鎊)半兩,射干3分,桔梗(炒)3分,馬藺(切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喉痺。咽喉氣膈,胸滿,咽腫生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入竹葉7片,煎至7分,去滓,下馬牙消1錢匕,攪勻,細細溫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蓽茇1兩,連皮大腹(銼)1兩,沉香(銼)半兩,草豆蔻(去皮)半兩,木香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訶黎勒(去核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焙,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上逆,胸膈痞塞,飲食不下,及積氣心腹脹滿,大腸虛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引《應驗方》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牽牛(頭末)1兩(半生半熟),鼠粘子2錢半,防風1錢7分半,枳殼1錢2分半(炒),甘草1錢2分半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喉痺疼痛,閉塞不通氣,水漿不下,痰涎壅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沸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引《應驗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三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8兩,生薑6兩,橘皮3兩,吳茱萸40枚(1方有桂2兩,無橘皮)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。胸滿,短氣噎塞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廣濟方》: 通氣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(洗)6兩,生薑6兩,橘皮3兩,桂心3兩(切)。

功效主治

胸脅氣滿,每食氣噎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生蔥、餳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5合,絞去滓,分溫3服,服後相去如人行6-7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廣濟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