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綠1錢,白礬1錢。
口瘡,臭腐多膿。
上為末。
摻舌上,溫醋漱之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。
五倍子、青黛、枯礬、黃柏、硼砂、人中白、褐子灰各等分。
口瘡及小兒走馬牙疳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清米泔漱口,敷藥。立效。
《同壽錄》卷末。
薄荷、黃柏、黃連各等分。
口瘡。咽痛。
加青黛,為細末。
咽痛吹入,口瘡敷之。
《種澄新書》卷十二。
細辛、蓽茇、附子皮、川烏皮。
婦人牙疼頰腫,脾虛血弱,氣不升降,受暴風熱。
上煎湯噙漱,口滿吐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二引《仙傳濟朗方》。
五倍子8分,黃柏2錢,蜜陀僧4分,銅青1分。
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幹摻之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五。
薄荷、黃柏各等分。
口瘡。
上為末,入青黛少許。
摻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黃柏半斤,青黛4兩,白礬2兩,樸消2兩。
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摻上。吐去涎,3上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銅綠、枯白礬、白芷末、薑黃、芒消各等分。
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於患處敷上。涎出即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七引《居家必用》
銅綠半兩(研),香白芷1兩(末)。
舌上生瘡,不能食。
上拌勻。
摻舌上,溫醋嗽。立愈。
《雜類名方》卷十九。
北細辛半兩,蓽茇2錢,良姜2錢半,草烏2錢半,紅椒(去目)2錢半,硼砂2錢半,豬牙皂角1兩,白芷1兩。
牙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揩牙痛處。涎出便吐,鹽湯漱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三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五倍子、蜜陀僧各等分。
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先以漿水漱過,幹貼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良姜(去蘆)2兩,草烏(去皮)2兩,細辛(去土葉)2兩,荊芥(去梗)2兩。
風牙、蟲牙攻注疼痛,晝夜不止,痛不可忍,睡臥不安,牙齦宣露,動搖欲脫,或腮頷浮腫,齦爛血出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於痛處擦之。有涎吐出,不得吞嚥,良久用溫鹽湯灌漱,其痛即止。常使揩牙,用腐炭末1半相和。
《局方》卷七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細辛、黃柏(炒)各等分(去粗皮,蜜炙)。
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摻患處。涎出即愈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五倍子1兩(洗),黃柏(蜜塗,炙紫色)半兩,滑石半兩。
口瘡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錢許,摻患處。嚥津不妨,便可飲食。
《三因》卷十六。
樸消1錢,沙糖1彈子大,膩粉1錢,杏仁7個(去皮)。
暴赤眼。
上研如膏。
水半盞,調濾過,洗3-5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四。
廣土(即赤土)1兩,荊芥1兩,樸消1兩。
心脾勞熱,口舌生瘡,或赤或白,不下飲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新汲水調下,小兒少與。
《旅舍備要方》。
密陀僧、黃柏、青黛各等分。
口瘡不已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幹摻於瘡上。不經2-3日愈。
《宣明論》卷二。
芝麻花不拘多少。
小兒赤白口瘡。
上為末。
幹摻口內。用5-7遍,立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五引《保嬰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