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茱萸(炒)1兩,白朮1兩,乾薑(炮)1兩。
脾心痛兼吐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午間、臨臥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白朮半兩,芍藥(炒)半兩,陳橘皮(湯洗,去白,焙)半兩,五味子3分。
心痛,胸脅氣滿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個,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午時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山茱萸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五味子半兩,山芋半兩,黃耆(銼,焙)半兩,芎藭半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白朮1兩,獨活(去蘆頭)2錢,酸棗仁(微炒)2錢,木瓜(去皮子,焙)半兩。
肝臟邪氣,兩脅脹滿,筋脈拘急,痛連小腹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盞半,大棗2個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,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十四引《護命方》。
吳茱萸1升,甘草2兩(炙),乾薑2兩(炮),蓼子1把,亂髮1兩(燒),桂心2兩。
霍亂轉筋不止,乃疼痛欲入腹者。
上切。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生冷粘膩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3合,絞去滓,分3次溫服。服別相去如人行6-7裡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吳茱萸2升,半夏1升(洗),生薑1斤(切),芍藥3兩,桂心3兩,大棗20個(擘),人參2兩,黃芩2兩,甘草(炙)2兩。
男子虛熱寒冷,婦人寒勞氣逆,及胸腹苦滿而急繞臍腹,寒心吞酸,手足逆冷,臍四邊堅,悸氣踴起,胃中虛冷,口中多唾,或自口乾,手足煩,苦渴溼痺,風氣動作,頑痺不仁,骨節盡痛,腰背如折,惡寒,大呼即驚,多夢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先煮棗極沸,乃納諸藥,煮取4升,每服8合,日3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。
吳茱萸6升,木瓜2顆(切)。
腳氣毒氣上攻心,手足脈絕;腳氣入腹,困悶欲死,腹脹喘急,風溼胳膊,腰腳不能舉動。
以水1鬥3升,煮取3升。分3服,相去如人行10裡久進1服。或吐、或汗、或利、或大熱悶。
《千金》卷七引蘇長史方。
茱萸1升,黃連2兩,附子1兩,甘草1兩,生薑3兩。
霍亂嘔吐,水藥不下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深師方》。
生薑3兩,半夏3兩,桂心3兩,吳茱萸3兩,人參1兩,大棗30個,甘草1兩(炙)。
胸中積冷,心下淡水,煩滿汪汪,不下飲食,心胸應背欲痛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納白蜜5合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小品方》。
吳茱萸2兩,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桂心1兩,生薑5兩,半夏1升,小麥1升,當歸2兩。
寒冷腹痛。產後虛冷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羊肉餳、生蔥。
以水1鬥5升,煮取3升。每次溫服1升,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小品方》。
吳茱萸2升,小麥1升,半夏(洗)1升,生薑15兩,大棗50枚(擘),桂心3兩,人參2兩,黃芩2兩,甘草(炙)2兩。
風冷氣,腹中虛冷,急痛,飲食不消,心滿,少腹裡急引痛,手足逆冷,胃中響響,幹噫欲吐,吐逆短氣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取4升,分4服,每服1升,日2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。
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3分,生薑(切,焙,微妙)半兩,豉(微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寒疝,來去腰腹攻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酒少許,同煎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)5兩,烏梅半兩,犀角屑2兩,升麻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。
中水毒,手足指至肘膝下冷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加生薑2棗大(拍破)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腹溫服。日3次,夜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九。
熟地黃1錢,當歸1錢,白芍1錢,川芎1錢,吳茱萸(滾水泡)1錢,人參1錢。
婦人五旬以後,而月經血去過多,熱隨血去,衝任傷損,為漏為崩,腹痛寒熱者。
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水煎服。
《竹林女科》卷一。
生茱萸莖葉1握。
射工傷人。
上為細末。
以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頓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九。
當歸(洗,焙)3錢,乾薑(泡)3錢,肉桂(去粗皮)2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吳茱萸1兩(湯洗7次)。
腸胃虛寒,洩瀉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檳榔2兩,橘紅1兩半,茱萸1兩半,木瓜1兩半,紫蘇1兩半。
腳氣上攻,中滿氣急,更有下元虛冷,並尊年氣虛之人,素有上壅之患,服補藥不得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加生薑10片,水煎服。
《易簡方》。
吳茱萸(洗淨)不拘多少。
脾洩。老人腎虛,水土同化。
上用白水煮,去滓,入鹽少許,通口服。
《得效》卷五。
吳茱萸(湯浸,焙)3分,桂1兩,細辛1兩1分,當歸2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。
產後肺寒及咳嗽不已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盞,煎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五。
椒葉、橙葉、茱萸葉。
婦人數日不產,下體已冷,無藥甚窘。
濃煎湯,可下手,則和臍腹人門處皆淋洗。即刻氣溫,血行遂產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六。
訶梨勒皮2兩,當歸(炒,切)2兩,黃連(去須)2兩,乾薑(炮)半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1兩。
膿血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吳茱萸、川椒、甘草、蒼朮、橘核、大茴香。
疝氣有卵翼偏墜者。
河水煎數沸,入罐內燻洗。出汗。連浴4-5次即愈。內以五苓散加防風、丹皮治之,外以本方煎湯燻,汗出即安。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茱萸根1兩,地榆根1兩,薔薇根1兩。
月蝕瘡。
上銼細。
以水5升,煎至2升半,去滓,溫洗瘡,冷即止,1日洗2-3次,敷以他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半夏(生薑汁制,曬乾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卒疝攻臍腹痛,汗出悶絕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切),大棗2個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