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母8分,石膏8分,升麻6分,知母6分,黃芩6分,梔子6分,芍藥6分,杏仁5分,柴胡5分,羚羊角4分,射干4分,甘草(炙)2分。
傷寒壯熱加嗽。
上切。水4升,煮1升2合,為4服。1-2歲量與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嬰孺方》。
貝母(去心)3分,款冬花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)1兩,甘草(炙,銼)3分。
傷風,暴得咳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貝母2兩,甘草(炙)2兩,麻黃(去節)4兩,桂心4兩,半夏(洗)3兩,乾薑3兩,杏仁70枚。
咳逆,喉中如水雞聲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羊肉、餳。
上切。以水2鬥3升,先煮麻黃得10沸,納藥煮取3升,溫服7合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小品方》
貝母1兩,甘草(半炙半生)2錢。
100日內嬰孩咳嗽有痰。
銼焙為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用陳大米煎湯,空心調服;痰盛,淡薑湯調下,或牛黃少許煎服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貝母(薑汁浸半日)2錢,五味子2錢,桑白皮2錢,黃芩2錢,陳皮2錢,半夏半錢,甘草(炙)半錢,桂心半錢,柴胡半錢,木香半錢,杏仁(去皮尖,炒)14粒,乾薑(炮)2分半。
久嗽虛寒不已。
上(口父)咀,作2服。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8分,食遠服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四引《醫林》。
貝母1錢,知母1錢,半夏1錢,秦艽1錢,甜葶藶5分,甘草(炙)5分,杏仁8分,橘紅1錢2分。
肺勞實熱,面目浮腫,咳嗽喘急,煩熱頰赤。
上(口父)咀。用生薑5片,水煎,食遠服。
《杏苑》卷五。
川貝母1錢半,茯苓1錢,車前子1錢半,當歸1錢,炙甘草3分,廣陳皮7分,遠志肉1錢,棗仁1錢,鉤藤1錢,牡丹皮7分,桂園肉5枚,燈心1握。
產後內熱咳嗽,心神不寧。
《醫徹》卷四。
貝母1錢5分,連翹2錢,當歸2錢,川芎2錢,桔梗1錢,白芷1錢,赤芍1錢,川續斷1錢,紅花5分。
氣滯血阻,脈絡不通,乳道壅閉,無乳。
水煎服。
《產孕集》卷下。
貝母(炮,去心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款冬花1兩,甘草(炙)1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傷寒後,飲水過多,卒上氣發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3-7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貝母(去心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紫菀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五味子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別研)1兩半,人參1兩半,葶藶(隔紙炒)半兩。
產後腫滿,喘急咳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貝母1兩(去心,姜制半日,焙),黃芩(生,去皮)1兩,乾薑(生,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五味子(揀)1兩,桑白皮(洗淨,蜜炙黃)半兩,半夏(湯浸7次)半兩,柴胡(去苗,淨洗)半兩,桂心(不見火)半兩,木香1分,甘草1分(炙)。
諸嗽久不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盞半,加杏仁7個(去皮尖,碎之)生薑7片,同煎至7分,去滓熱服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貝母(去心)半兩,桑白皮(銼)半兩,五味子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款冬花2兩,知母1分,杏仁(去皮尖,麩炒)3分。
暴發咳嗽,多日不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大盞,加生薑5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貝母(去心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20枚,生薑(切,焙)1兩,石膏(碎)1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五味子半兩,白朮(銼)半兩,淡竹葉1握(切)。
乳石發,上氣肺熱,呀嗽,多涕唾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下蜜2錢攪勻,空心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貝母(炒)1兩,半夏(白礬湯洗7次,焙)1兩,乾薑(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款冬花半兩。
肺中風,咳嗽喘滿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杏仁2個,煎5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張渙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