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香半兩,大腹(炮,銼)3分,木香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萆薢3分,牛膝(去苗,酒浸)3分,黃耆(細銼)半兩,澤瀉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桑螵蛸(炒)半兩,當歸(焙)1分,芍藥(炒)1分,磁石(醋淬)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續斷1兩。
腎虛,小腹急滿,骨肉乾枯,陰囊溼癢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每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沉香1兩,芍藥(洗,焙)1兩,檳榔(銼)1兩,青橘皮(浸,去白,切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面板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半兩。
腎臟積冷,氣攻心腹痛,四肢逆冷,不思飲食,或吐冷沫,面青不樂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沉香、木香(炮)、當歸(去蘆)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肉桂(去皮)、枳殼(麩炒)、五味子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小兒驚氣入腹,內釣,壯熱肚疼;並受胎氣怯弱,冷氣傷脾,啼叫,狀若鬼祟,腹脹面青。
上(口父)咀。半歲兒抄半錢,水、酒各半盞,煎至5分,去滓,飢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沉香2錢半,丁香2錢半,南木香2錢半,藿香葉2錢半,陳皮(去白)5錢,白朮5錢,半夏(制)5錢,白茯苓(去皮)5錢,肉豆蔻5錢,粉草(炙)3錢。
小兒吐痢後,神昏倦怠,飲食減少,脾胃氣虛,水谷不化,或隨時直下,五心煩熱,盜汗常出,或聞食心惡。
上除沉香、丁香、木香不過火,餘七味或曬或焙,仍同前三味研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至1錢,同紫蘇、木瓜煎湯,空心調服;棗湯亦好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沉香1分,丁香1分,檳榔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肉豆蔻1兩。
小兒吐(口見),霍亂,睡驚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或1錢,用大棗半個,水5分盞,煎3分,通口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茅先生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