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芎、白芷、香附、蘇葉、陳皮、甘草、枳殼。
感冒,發熱惡寒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。
香附子(炒去毛)3兩,紫蘇3兩,陳皮(去白)2兩,川芎2兩,白芷2兩,甘草(炙)1兩。
四時瘟疫、傷寒,發熱,頭痛項強,百節痠疼;又療傷風咳嗽,聲重,鼻流清涕,腰背拘急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六引《管見良方》。
川芎1錢,白芷1錢,香附子1錢,陳皮1錢,羌活1錢,薄荷8分,紫蘇8分,甘草5分。
外感傷風,鼻塞聲重,左脈浮緩。
加生薑、蔥白,水煎服。
《方劑辭典》引《濟生》。
香蘇散,川芎、白芷。
傷風,鼻中清涕,自汗頭痛,或發熱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水煎服。
《得效》卷九。
川芎1錢,白芷1錢,紫蘇葉1錢,赤芍1錢,陳皮1錢,甘草1錢,荊芥1錢5分,香附1錢5分,秦艽1錢5分,連須蔥白2寸。
發背。毒多挾風寒而發者。
水煎服。如毒不消,隨服銀花、甘草等藥。
《外科十法》。
川芎1錢,白芷1錢,蘇葉(紫者,去梗)1錢,香附1錢,陳皮8分,防風8分,羌活8分,甘草5分。
春月傷風,鼻塞聲重,或流清涕,咳嗽痰壅氣逆,人迎脈浮緩。
加生薑3片,蔥白3寸,水1鍾半,煎8分,食後熱服。
《醫便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