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蔻丸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八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面裹煨香)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髒寒,洩瀉不止,服諸藥無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陳米白飲搗,為丸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八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面裹煨香)1兩,草豆蔻(去殼)1兩,草烏頭3枚(燒灰留性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冷搏於腸胃,飧洩不止,不思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乳食前煎蘿蔔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去皮,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蓬莪術(炮)1兩,天麻(酒浸,炙)1兩,木香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幹蠍(去土,炒)半兩,磠砂(別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損,久積風冷,臍腹脹滿,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研了藥拌勻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仁1兩,京三稜(炮)1兩,蓬莪術(炮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檳榔(銼)半兩,木香半兩,牽牛子(4兩,半生半熟,取末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膈氣痞悶,腹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引《仁存方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炮)半兩,丁香半兩,陳皮半兩,良姜1兩,藿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吐痢不定,心煩燥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薑汁、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引《仁存方》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3錢,南木香3錢,縮砂仁3錢,白龍骨5錢,訶子肉5錢,赤石脂7錢半,枯白礬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患痘瘡,脾虛作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木香不過火,餘六味銼、焙,仍同木香為末,稠煮麵糊為丸,如麻仁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溫米清湯送下,或不拘時候。小兒小者,丸粟谷大,下法同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半兩,丁香半兩,良姜1兩,藿香葉1分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瀉不定,煩渴躁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溫生薑、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、吳茱萸、益智仁、青皮、薑黃、麥芽、神曲、半夏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內傷積冷,胃脘作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、赤石脂、乾薑、砂仁、厚朴、肉豆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弱,臟腑頻滑,下痢赤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0丸。空心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去殼)1枚,木香半兩,丹砂(研)1分,人參1分,訶黎勒(煨,去核)1分,麝香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及吐。不吃乳食,四肢瘦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空心米飲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(去皮)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半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半夏半兩(入生薑半兩,搗爛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嘔逆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3枚(去皮),烏頭3枚(銼,鹽水浸少時,炒),益智(去皮)1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洞洩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煎木瓜湯、或生薑湯送下,乳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白豆蔻(去皮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斤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切,炒)1兩,訶黎勒(煨,去核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谷勞體重,食已好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漿水煮棗,去皮爛研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去殼,炮)1兩,檳榔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1兩,半夏(薑汁制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乾薑(炮)1兩,白朮2兩,京三稜(煨,銼)1兩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許氏幼科七種·痘訣餘義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(面裹煨)5錢,訶子(面裹煨)5錢,白豆蔻(面裹煨,壓去油)1錢5分,白朮(土炒)3錢,赤石脂(火煅,醋淬)2錢5分,炙甘草2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疹,裡虛洩瀉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粥湯杵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米水浸軟與食,週歲兒10粒,2歲20粒;研碎沖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許氏幼科七種·痘訣餘義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木香半兩,青皮(去瓤,炒黃)半兩,黑牽牛1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洩瀉,米穀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乳食前生薑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草豆蔻1枚(剝開皮,入乳香1塊在內,複用和白麵裹,慢火燒令熟,去面及豆蔻皮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髒寒,洩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粟米飲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6兩(不見火),枯礬1兩,黃連6兩(用茱萸制),豆蔻3兩(面裹煨熟)。

功效主治

疹後久瀉痢重者。

炮製方法

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米湯送下,量人大小多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五引《施圓端效方》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1錢,丁香1錢,木香1錢,胡粉1錢,川烏(炮,去皮)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前木瓜湯送下,日進2服,渴即冷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五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面裹煨熟,為末)1兩,草豆蔻(面裹煨熟,為末)1兩,縮砂仁1兩,母丁香1兩,木香半兩,沉香(銼)半兩,墨(燒紅為未)半兩,地榆2兩,枇杷葉(去毛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白滯痢,腹髒撮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燒粟米飯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食前米飲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5錢,木香3錢,縮砂3錢,白朮1錢,訶子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米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湯飲送下,量與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豆蔻丸

配方組成

肉豆蔻(大者,去殼)2枚,桂(去粗皮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麩炒黃色)1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逆上衝,吐逆不止,冷痰壅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、食前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