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胃散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六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白芍藥、桔梗、紫蘇、檳榔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脹滿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、陳皮(去白)、白朮、蒼朮、白茯苓(去皮)、桔梗(炒)、縮砂仁、厚朴(姜制)、肉豆蔻、扁豆(姜炒)、薏苡仁(炒)、山藥、石蓮肉(去心)、粉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冷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豬肉拌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2兩,甘草(炙)2兩,陳皮(去白)2兩,半夏曲(每1兩用生薑3兩半)2兩,厚朴(每1兩用姜1兩拌制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陽氣不和,三焦痞隔,五勞七傷,山嵐瘴氣,八般瘧疾,四時傷寒,頭目肢節疼痛,心腹脹滿,嘔逆噁心,痰涎咳嗽,手足虛腫,五種隔氣噎塞,寒熱水瀉諸痢,婦人產後蓐勞,脾胃不和,飲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分,水1盞,入生薑2片,同煎至7分,和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
《傷寒標本》卷下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水銀、舶上硫黃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嘔吐,四肢厥逆清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至黑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重者2錢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標本》卷下。

《痘科類編釋意》卷四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浸去粗皮)8錢,厚朴(薑汁炒)5錢,陳皮5錢,茯苓2錢,丁香2錢,甘草2錢,白朮2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助手少陽火入於手太陰肺,故紅點如斑,出於皮毛間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水煎,溫服;或研細,沸湯入鹽點服2-3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科類編釋意》卷四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三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3錢,白朮2錢半,甘草(炙)1錢,白茯苓1錢,罌粟子1錢,白附子半分,藿香半錢,丁香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積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錢,紫蘇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紫背荷葉(焙)半兩,黃耆(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生薑蜜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: 調胃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麥門冬(去心焙)1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菖蒲(銼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透)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黃連(去須)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吳茱萸(湯洗去涎,焙乾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大便秘澀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、食前以溫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