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2分,升麻3分,黃耆8分,當歸身2錢,炙甘草4錢,紅花少許。
年少時氣弱,常於氣海、三里灸之,節次約50-70壯,至年老添熱厥頭痛,雖冬天大寒,猶喜寒風,其頭痛則愈。微來暖處,或見煙火,其痛復作,5-7年不愈者。服清上瀉火湯後用此方。
上(口父)咀,作2湯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稍熱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白朮1錢半,茯苓1錢,山楂1錢,人參1錢,半夏8分,陳皮8分,幹葛7分,砂仁5分,炙草3分。
脾弱,飲食不長肌肉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黃耆1兩,焦術1兩,人參3錢,茯苓3錢,苡仁3錢,半夏3錢,肉桂2錢,甘草1錢。
中風右半身不遂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黃耆3兩(去蘆,蜜水炙),人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麥門冬1兩(湯浸,去心),苦桔梗(去蘆,炒)1兩。
肺虛少氣自汗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湯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湯,不拘時候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一。
人參8分,黃耆1錢,玉竹2錢,白朮1錢,木香3分,山藥1錢,陳皮8分,川芎8分。
陽氣大虛。
水煎服。
《脈症正宗》卷一。
鹿茸(去毛,銼作段。酒浸,炙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白朮(炒)1兩,附子2只(炮,去皮臍),北五味子(去梗)半兩,黃耆(鹽水炙)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金釵石斛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山藥(炒)半兩。
虛勞咳嗽,寒熱往來,四肢乏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7分,食前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五味子3兩(須用遼東者),甘草5錢,白鹽(炒)1兩(3件同拌,置器中露1宿,取出焙乾),吳茱萸5錢。
上焦虛熱,夜臥口乾。
上為細末,乾淨瓷瓶中盛。
每服1錢,以熟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五引《十便良方》。
黃雄雞1只,赤小豆5升(大豆亦得),乾地黃1兩,甘草3兩,桂心3兩,黃芩3兩,芍藥3兩。
產後大虛劣。
以水2鬥,煮雞、豆1鬥,去滓納藥,煎取4升,分4次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引《肘後方》。
黃耆、白芍、甘草、澤瀉、陳皮、人參。
面板麻癢。
用水1盞半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