胭脂、海螵蛸。
小兒臍中膿出不幹。
上為末。
油調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○引《聖惠》。
烏賊魚骨(用不經鹽醃者)。
跌破出血;亦治湯火傷爛。
上為細末。
敷患處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○。
桑螵蛸(12月者,炙黃)。
木舌腫強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萊菔汁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海螵蛸、枯礬、五倍子各等分。
產後房勞、舉重,能令發作清水續續,小便淋露不止。
上為末,研桃仁拌勻。
敷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四引《便產須知》。
桑螵蛸(微炒)1兩,天麻1兩,天南星(微炮)1分,白殭蠶1分,幹全蠍(並微炒。以上為末)1分,膩粉1錢,牛黃1錢,麝香(並細研)1錢。
小兒中風痰盛。
上藥同拌勻,再為細末。
每服1字至半錢,溫酒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三引張渙方。
桑螵蛸(須桑上者,微炙,為末)。
小兒聤耳出膿。
入麝香少許,同研。
先用物拭淨膿,然後摻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海螵蛸2錢,白膠香2錢,輕粉半錢。
頭上瘡,俗名粘瘡。
將海螵蛸、白膠香同為細末,卻入輕粉,再於乳缽內研極細。
先用清油將瘡潤了,然後將藥末幹摻瘡上,只上1次可愈,甚者上2次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五。
桑螵蛸灰1分,胡粉1分,硃砂1分,麒麟竭1分。
陰瘡或癢。
上為細粉。
貼於瘡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桑螵蛸(炙,鹽末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石菖蒲1兩,龍骨1兩,人參1兩,茯神1兩,當歸1兩,鱉甲(醋煮)1兩。
嬰孩小便頻數白濁。
上為末。
夜臥時人參湯調吞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八。
海螵蛸(不必浸淡)、人中白(或人中黃,硼砂亦可)各等分。
溼熱破爛、毒水淋漓等瘡,或下部緊囊、足股腫痛、下疳諸瘡。
上為細末。
先以百草多煎濃湯,乘熱燻洗後,以此藥摻之;如干者,以麻油或熬熟豬油、或蜜水調敷之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一。
桑螵蛸2兩,麝香少許(研)。
小兒斑瘡,入眼成白膜,但不作丁子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半匕,生米泔調下,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海螵蛸(炒)。
陰瘡。
上為末。
香油調擦。數次即愈。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海螵蛸5錢,五倍子(炒焦)2錢,枯礬2錢,兒茶2錢,黃丹2錢,赤石脂2錢,密陀僧2錢,鉛粉2錢。
黃水流膿瘡,屢久不痊者。
上為末。
溼者幹摻,幹者柏油調搽。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四引陸定圃方。
海螵蛸1兩,枯礬3錢,雄黃3錢。
陰瘡。
上為末。
油調搽。
《醫級》卷九。
海螵蛸、硃砂、梅片各等分。
溼熱諸瘡,耳內出膿,耳癢。
上為末。
吹入;或香油調敷耳外。
《藥奩啟秘》。
桑螵蛸灰1分,牡蠣粉半兩,米粉1分,胡粉1分,麒麟竭1分,密陀僧1分。
虛勞陰溼生瘡。
上為細末。
用塗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烏賊魚骨不拘多少(燒存性)。
婦女血崩漏下,臍腹(疒丂)痛,久而不止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2錢,煎木賊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桑螵蛸(炙燥)。
夜臥遺尿。
上為末,糯米飯為丸。
空腹米飲送下。
《醫級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