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烏藥、杜當歸。
產後腹痛。
上為末。
豆淋酒調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。
烏藥1兩,蓬莪術1兩,桂心1兩,當歸1兩(銼碎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1兩。
婦人氣滯血瘀,心腹疼痛;經行或產後因食生冷,致成癥塊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熱酒,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烏藥1兩,茴香1兩,青皮1兩,赤豆1兩,乾漆2兩,沒藥2兩,硇砂1兩,滑石1兩,高良薑1兩。
厥陰疝病,脅腹引小腹而痛。
上除硇砂別入,搗篩為散。
取1錢,溫酒或白飲和服。仍以鈴按伏之,患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○。
烏藥1兩,附子(1只)1兩,天雄(1只)1兩,沉香(大塊)1兩,甘草少許。
中風不語,老人虛人可用之。
上入缽磨。
每服1錢,病勢稍重,用1碗,加生薑10片,煎半碗,空心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烏藥、香附、蘇子、廣皮、柴胡、丹皮、焦梔、木香、當歸、川芎、薄荷、生甘草。
七情鬱結,經水或先或後,或多或少,久則閉絕不行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一。
烏藥6兩半(去皮心,切片子),白芷6兩,白朮2兩半,蒼朮3兩(米泔浸1宿,切片子),甘草6兩半(炒),青橘皮6兩(去瓤)。
傷脾傷暑,傷風傷氣,傷冷吐瀉噁心,寒熱頭痛,體重倦怠,不思飲食,榮衛不順,肢節不和。
上藥焙乾,研為細末,炒,共30兩重。
諸證不論冷熱百病,先進2-3服,大人小兒、孕婦、室女皆可服。每服6錢,加生薑2片,大棗1個,水8分盞,煎至5-6分,不計時候;沸湯、酒點服亦得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六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天台烏藥、香附子(破,用白者)、高良薑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乳母冷熱不和,及心腹時痛,或水瀉,或乳不好,因以飼兒,致兒心腹疼痛,或時下利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同煎6分,溫服;如心腹疼痛,入酒煎;水瀉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烏藥半兩,木香半兩,茴香子(微炒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高良薑(炒)半兩,檳榔(銼)2枚,楝實10枚,巴豆70枚(微炒,敲破,同楝實2味,用麩1升炒,候麩黑色,揀去巴豆並麩不用)。
控睪痛引少腹。
上8味,除炒巴豆不用外,搗羅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;痛甚,炒生薑、熱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烏藥1兩,蒔蘿1分(2味炒令黃色)。
乾溼腳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溫酒下;若是幹腳氣,用苦楝子1個、柏漿水1升,煎至5合,調下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烏藥1兩,木香1兩,桂心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蓬莪術1兩。
婦人血氣上攻,心腹疼痛不可忍,神情悶亂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生薑半兩(拍碎)、黑豆半合,同炒令豆熟,入童便1中盞,煎3-5沸,濾去滓,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烏藥半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蛤粉半兩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。
溼腳氣,小便不利,氣攻心痛煩悶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煎生薑、蔥白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