藜蘆1兩(去蘆頭,以雞子1枚取白,塗炙令盡),(艹閭)茹1兩,雄黃2兩(細研)。
蚍蜉瘻,浮核不盡,及諸息肉在肌中。
上為細散,入雄黃末,更研令勻。
敷瘡上,不得入眼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藜蘆半兩,真珠末半兩,硫黃3分(細研),馬齒礬3分(燒令汁盡),雄黃3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(艹閭)茹1兩。
癰疽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敷瘡,1日2-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藜蘆(著灰中炮之,令小變色)。
黃疸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匕。當小吐,不過數服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大藜蘆末半錢。
久瘧不能飲食,胸中鬱郁,欲吐不能吐者。
溫齏水調下。以吐為度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藜蘆(去蘆頭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麝香1分(研)。
牙齒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用半錢匕,摻於齒上。如牙有蟲孔,即以綿裹少許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藜蘆(為末)。
蟲牙疼痛。
上為末。
塞牙孔中。勿令咽汁,有涎吐之。
《景嶽全書》卷六十。
貫眾1兩,藜蘆2錢,漏蘆3錢。
禿瘡。
上為細末。
先洗淨瘡,候幹,油調塗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八。
藜蘆3錢,白礬(火煅)3錢,豬牙皂角3條(蜜炙),雄黃1錢,粉草2錢,北薄荷2錢。
咽喉病。
上為細末。
幹服少許。如喉閉塞,用竹管子吹入。即愈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藜蘆(去蘆頭)半兩,莽草半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垣衣(東牆上取)1兩,鹽1兩,棘刺49枚(有鉤者)。
牙痛斷宣露,疼痛疳(匿蟲)。
上為末,水調成劑,以蕎麥麵4兩,和作餅子裹之,燒令通赤,於醋中蘸,焙乾,為散。
用柳枝咬頭令軟,搵散置齒間,良久溫水漱,早晨、臨臥用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七引《肘後方》。
藜蘆不拘多少。
疥瘡。
用鹽少許,以鯽魚煎油塗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二。
藜蘆(炙)3銖,巴豆(去皮,炒)14個,亂髮1雞子大(燒灰),乾薑5塊子,蜀椒3合(汁),鹽豉1升半(炒)。
小兒痢如膏血。
上為末。
小兒每服2分匕。不能服,當哺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九引《嬰孺方》。
藜蘆半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莽草半兩,青鹽1兩,生地黃1兩,牛膝1兩,曲頭棘針49枝。
牙齒宣露,齒根挺出,疼痛疳(匿蟲)。
上為末,用蕎麵搜作餅子,可藥末裹之,燒令通赤,於醋中略粹,過濾出後,曬乾,研為細散。
每用以紙片子,可牙齒患處大小,水中蘸過,摻藥末貼之,有涎即吐卻,後用熱水漱口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