蓬莪荗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(炒)1兩,桂(去粗皮)3分,芍藥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昆布(洗去鹹汁)半兩,沉香(銼)半兩,白芷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積癥癖,氣攻左脅,如覆杯,及婦人血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煨姜、木瓜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1兩,訶黎勒皮2兩,白朮1兩,桂心2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2兩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五膈氣。胸膈不利,腹脅脹痛,胃氣虛弱,食飲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1兩,牛膝3分(去苗),沒藥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木香3分,桂心3分,硇砂1兩(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久積血風冷氣,經候不調,心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釅醋煎硇砂成膏,入藥末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(溼紙裹煨,銼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乾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阿魏少許(醋浸,研膏,入面作餅子,炙幹)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痛,霍亂吐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加至2丸,煨生薑煎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(炮,銼)1兩,木香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芎1兩,京三稜(炮,銼)1兩,草豆蔻(去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肉豆蔻(炮)半兩,乾漆(炒令煙出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七疝,臍腹堅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或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3分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半兩,檳榔半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木香半兩,昆布半兩(洗去鹹味),琥珀半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癥痞,腹臍妨痛,令人體瘦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3分,萆薢半兩(銼),芫花1兩(醋拌,炒令幹),神曲1兩(炒令微黃),京三稜3分(微炮,銼),木香半兩,麥糵1兩(炒令微黃),麝香1分(細研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痃癖氣,兩脅妨脹或疼痛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五靈脂、木香、當歸(去蘆頭)、良姜(銼,微炒)、蓬莪荗(炮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九種心痛,胸膈滯氣,及腹脅(疒丂)刺疼痛,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蜜、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蓬莪荗丸

配方組成

蓬莪荗1兩,五靈脂2兩,釅醋1升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腹有宿冷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醋熬為膏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茴香湯送下,熱酒下亦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