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根湯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錢,升麻1錢,甘草5分,赤芍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炙黃,銼)3兩,石膏(研)5兩,甘草(炙令赤)1兩,知母(銼,焙乾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人參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生乾地黃(酒洗,去土,炙)2兩,粳米1合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五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竹葉5片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溫服;亦可以小麥半升,水3升,煮取汁煎藥,更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生葛根(切)4兩,半夏(湯洗7遍)4兩,生薑5兩(與半夏同搗,炒幹),獨活(去蘆頭)2兩,桂(去粗皮)2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面板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賊風,半身不隨,口面僻,言語不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錢半,當歸3錢,川芎1錢,川貝2錢(去心),石膏3錢,防己2錢,茯苓1錢半,獨活1錢半,人參1錢半,防風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彌月發痙,脈浮數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煎,去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六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2錢,赤芍藥1錢5分,赤苓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3分,石膏2兩(搗碎),麻黃3分(去根節),梔子仁3-7枚,甘草半兩(生用),胡竹葉1握,生薑半分,豉1合,蔥白7莖(去須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寒熱頭痛,復似天行,四肢煩疼,心躁,口乾多渴,不能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大盞,煎至2盞半,分5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傷寒括要》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2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半夏1兩(湯洗7次),甘草半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不利,但嘔者;少陰病,其人吐利,手足不逆,反發熱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如桂枝湯法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傷寒括要》。

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卷六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升麻1兩,葛根2兩,甘草2錢,半夏5錢,蘇葉5錢,白芷5錢,丁皮5錢,川芎5錢,香附子5錢,陳皮5錢。

功效主治

刀刃傷後發寒熱,男女流注初發,潮熱,紅腫赤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入姜、蔥煎,空心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2兩半,麻黃(去根節)1兩,桂(去粗皮)3分,石膏(碎)3兩,芍藥1兩1分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癉。面黃口甘,煩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麻黃、赤芍、豆豉、蔥白。

功效主治

剛柔痙,無汗惡寒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防風、歸、芎、甘草、獨活、茯神、杏仁、白朮、人參、陳皮、黃芩、竹瀝、防己、麻黃、天蟲、升麻、白芍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風痙,因體虛受邪,已傷太陽經絡,復遇風寒,新舊相搏,其發則口噤背僵,昏悶忽不識人,須臾復醒,良久又作,甚則有口吐涎沫,角弓反張,其症尤重,多致損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,青竹茹1兩,倉粳米1合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咽喉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入生薑1棗大(拍碎)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3分,芍藥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及天行後,頭痛,餘熱不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棗2枚(擘)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芍藥半兩,芎半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毒氣未解,四肢少力,骨節煩疼,心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3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,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半夏(湯洗7次,炒幹)3分,白朮半兩,黃耆3分(銼),人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甘草半兩(炙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乾嘔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入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本事》卷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半兩,桔梗(炒)1兩,防風(去叉股)1兩,白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,訶子(去核)1兩,川芎(洗)1兩,白朮1兩,枳殼1兩(去瓤,麩炒黃)。

功效主治

脅肋下痛,不美食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盞半,入生薑、大棗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1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七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6兩,生薑6兩,獨活4兩,當歸3兩,甘草2兩,桂心2兩,茯苓2兩,石膏2兩,人參2兩,白朮2兩,芎2兩,防風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中風,口噤痙痺,氣息迫急,眩冒困頓,併產後諸疾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幹葛5錢,石膏(煅)5錢,赤芍藥5錢,甘草(炙)5錢,黃芩5錢。

功效主治

天時炎熱,小兒欲發痘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蔥白、薄荷湯煎,乳後服。或只用水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。
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六引劉河間方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錢,桂枝1錢,川芎1錢,細辛1錢,防風1錢,麻黃8分,枳殼8分,芍藥8分,人參8分,炙甘草8分。

功效主治

寒邪在經,脅下疼痛不可忍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水1鍾半,入生薑3片,煎至8分,食遠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六引劉河間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芍藥1分,白朮1分,藁本(去苗土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大黃(炙,銼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春、夏、秋、冬,晨夕暴冷,折其四肢,熱不得洩,發為壯熱,冷氣入胃,洞洩下痢,或赤白頻數,小腹脹痛,脈洪大或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1歲以下兒,每服1錢,以水7分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分3次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半,木通(銼)1兩半,桑根白皮1兩半,地骨白皮1兩半,白鮮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癢瞼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40枚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口面僻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生薑半分(切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3分(銼),地骨皮1兩,薺苨(生者,切,焙)1兩,車前子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病後,客熱暴躁,目赤澀痛,冷淚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竹葉10片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(銼,炒)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,霍亂吐利,煩渴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,微炒)半兩,麻黃(去節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分,升麻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柴胡(去苗)3分,芍藥3分,鉤藤1分,蛇蛻(微炙)3寸,蚱蟬2枚(去翅,微炒),石膏(碎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初生,至百晬前後,驚癇連發不醒,及胎中感風,體冷麵青,筋急反張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以水半盞,煎至3分,入竹瀝少許,更煎1-2沸,去滓,分3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張渙方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兩,人參1兩,麥門冬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白茯苓半兩,澤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體熱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8分1盞,入生薑2片,薄荷3葉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張渙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2兩,黃連(去須)2兩,木通(銼)2兩,吳藍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升麻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大黃(銼,炒)1兩半,石膏4兩。

功效主治

金石發動,眼痛欲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6分,去滓,入消1錢匕,地黃汁半合,更煎2-3沸,放溫,食後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耆半兩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煩渴,嘔不下食,四肢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蘆根5枝,竹3葉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腹、食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犀角(鎊)半兩,萎蕤3分,薺苨3分,芍藥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蘆根(銼)3分,石膏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癰疽,一切瘡腫乳癰,口乾腳冷,發作寒熱,頭痛,嘔噦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下竹瀝半合,紅雪1分,更煎2-3沸,去滓,空心、日晚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陳皮、知母、黃芩、麻黃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毒斑疹,心煩嘔逆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一。

《女科秘旨》卷四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2錢,石膏2錢,升麻3分,前胡8分,青黛8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熱病,骨節疼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秘旨》卷四。

《疫痧草》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牛子、荊芥、蟬衣、連翹、鬱金、甘草、桔梗。

功效主治

疫痧,身熱神清,痧隱疏稀,舌白脈鬱,而喉不甚腐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疫痧草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炙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熱,煩渴,嘔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竹葉3片,生蘆根3枚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腹、食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兩,蔥白5莖,豉1合,柴胡半兩(去苗),生薑1兩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1日,初覺頭痛惡寒,壯熱,腹內熱,脈洪大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大盞,煎至1盞5分,去滓,不拘時候稍熱服,1日3次,如人行5裡再服。衣蓋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、茯苓、人參、澤瀉、甘草、防己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獨活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妊娠,風傷太陽之經,復遇寒溼相搏,發為子癇,口噤背強,昏冒不識人,須臾則醒,醒後復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。臨服加竹瀝半杯、生薑汁2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八引《產經》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兩,麻黃(去根節,炮)3分,殭蠶3分,桂枝半兩,粉草半兩,芍藥半兩,大棗3枚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5-7日,強力下床,或一月內,傷於房室,或懷憂發怒,擾蕩沖和,或因著灸傷動臟腑,發為剛痙。得病之初,無汗惡風,眼澀口噤,肌肉瞤搐,以漸腰脊筋急強直,似弓反張。

注意事項

產後有疾,凡用麻黃更宜斟酌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用3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取汗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八引《產經》。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錢5分,麻黃1錢,桔梗6分,芍藥6分,甘草6分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無汗惡風,太陽陽明合病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水2鍾,入生薑5片,大棗2枚,煎至1鍾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,焙)2兩,麻黃(去根節)2兩,桔梗(炒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葶藶(紙上炒)1兩,石膏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聲不出,咳嗽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四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4兩,麻黃3錢,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病,項強几几,惡風無汗,及惡寒剛痙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撮要》卷四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石膏2錢,花粉2錢,人參1錢,防風1錢,葛根2錢,甘草7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後大渴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七。

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崔氏方》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蔥白14莖,豉1升(綿裹),葛根3兩(切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服蔥豉湯後不得汗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2次服。藥後溫覆取汗,汗不出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幹葛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桔梗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咳嗽,頭痛,眼眶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2兩,木通(銼)2兩,芍藥2兩,防風(去叉)2兩,甘菊花(擇去梗)1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煮,掠去沫,焙)1兩1分,石膏(研碎)5兩,前胡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眩欲倒,眼旋屋轉,腦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生薑2片,大棗1枚(去核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玉案》卷二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4錢,麻黃3錢,桂枝2錢,甘草2錢,羌活2錢。

功效主治

剛痙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麻黃(去節根,煎掠去沫,焙乾)1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40枚,松實(去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口面斜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0錢匕,以水2盞,酒1盞,入生薑3片,煎取1盞半,去滓,分3服,日2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1兩,芍藥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芎1兩,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餘熱不除,及寒熱頭重,體痛,表證尚未罷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豉3-7粒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二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4兩,豉1升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初起至2日,頭痛內熱,脈洪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水3升,煮取半升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二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10兩,甘草(炙)3兩,半夏2兩(生薑汁半盞,漿水半升,同煮軟,切,焙乾),黃連(去須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胃實熱,煩渴,咽乾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入生薑2片,竹茹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1錢5分,葛根2錢,黨參(生,去蘆)1錢5分,防風1錢5分,荊芥1錢5分,甘草6分,生薑2片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風邪,發熱兼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8兩,紫草8兩,犀牛角屑12兩,露蜂房10兩(炙),芒消2兩,大黃2兩,薺苨7兩,人參7兩,玄參4兩,甘草(炙)4兩,銀屑(細研)4兩,豬脂12兩(臘月者)。

功效主治

石發,兩腳卒冷,兩脅腋卒熱並口噤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面、炙肉、海藻、蒜等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無灰酒漬經10日,其豬脂用酒1升煎取脂3兩,取銀屑和研,納藥中,每日空腹服1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三十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半兩,白朮半兩,芍藥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甘草(炙)1分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1-2日,頭疼壯熱,遍身疼痛,其脈洪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葛根(銼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人參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3分,黃耆(銼)1兩,桂(去粗皮)3分,犀角屑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芎半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牛黃(研)1分,地骨皮(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乾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: 葛根湯

配方組成

蘆根1錢5分,葛根1錢5分,人參1錢,麥冬1錢,知母1錢,竹茹1丸,梔子1錢(炒),蔥白3寸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熱病,嘔吐不食,胸中煩躁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