菟絲子1兩(淨洗,酒浸),澤瀉1兩,鹿茸1兩(去毛,酥炙),石龍芮1兩(去土),肉桂1兩(去粗皮),附子(炮,去皮)1兩,石斛3分(去根),熟乾地黃3分,白茯苓3分(去皮),牛膝3分(酒浸1宿,焙乾),續斷3分,山茱萸3分,肉蓯蓉3分(酒浸,切),防風3分(去苗),杜仲3分(去粗皮),補骨脂3分(去毛,酒炒),蓽澄茄3分,沉香3分,巴戟3分(去心),茴香(炒)3分,五味子半兩,桑螵蛸半兩(酒浸,炒),芎半兩,覆盆子(去枝葉萼)半兩。
腎氣虛損,五勞七傷,小腹拘急,四肢痠疼,面色黧黑,唇口乾燥,目暗耳鳴,心忪氣短,夜夢驚恐,精神睏倦,喜怒無常,悲優不樂,飲食無味,舉動乏力,心腹脹滿,腳膝痿緩,小便滑數,房室不舉,股內溼癢,水道澀痛,小便出血,時有餘瀝。
上為細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或鹽湯送下,空心服;如腳膝無力,木瓜湯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《局方》卷五。
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末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山芋1兩,人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車前子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黃耆(銼)1兩,石決明1兩。
腎肝虛,目昏暗,不能遠視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送下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菟絲子(揀淨,酒浸透,搗爛,焙乾)2兩,乾地黃(焙)2兩,杜仲(去粗皮,杵碎,酒拌1宿,炒焦)3兩,牛膝(酒浸)1兩,萆薢1兩。
骨痿,腰脊不舉。由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陽氣內伐,熱舍於腎,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減,蓋陽明並腎,則腎脂枯而宗筋不調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飲送下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菟絲子(湯浸1宿,銼,搗末)3兩,車前子3兩,熟乾地黃(焙)3兩。
肝腎俱虛,精華不能上榮,使目昏暗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人參1兩,黃耆(銼)1兩,滑石1兩,芍藥1兩,木通1兩,車前子1兩,黃芩(去黑心)3分,冬葵子1合(炒)。
腎勞虛損,溲便不利,淋瀝不已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、鹽湯任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菟絲子1兩(淨,酒浸1宿),五味子、白茯苓、肉蓯蓉(酒浸1宿)、(舟百)茴香(炒),鹿茸(酥炙)1兩。
渴濁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九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飯湯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七引《鄭氏家傳渴濁方》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半兩,萆薢半兩,補骨脂(炒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硫黃1分,續斷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細辛(去苗葉)2銖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2兩。
腎臟虛冷,陽道痿弱,嘔逆多唾,體瘦精神不爽,不思飲食,腰腳沉重,臍腹急痛,小便頻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引《楊子建護命方》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3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3兩,五味子1兩半,續斷1兩半,遠志(去心)1兩半,山茱萸1兩半,澤瀉1兩半,防風(去叉)2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。
肝腎虛,眼黑暗,視物不明。
上為末,用山雞子白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家雞子亦可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菖蒲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。
腎氣內奪,舌瘖足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或鹽湯任下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菟絲子(酒浸3日,溼搗,焙乾)2兩,肉蓯蓉(淨洗,酒浸1宿,切,焙)2兩,天雄(炮裂,水浸少時,去皮臍)2兩,骨碎補(去毛)1兩(銼,以鹽半兩同炒令黃,去鹽不用),薏苡仁(炒)1兩,地龍(去土,焙乾)1兩,石硫黃(研)半兩。
腎臟虛損,精髓枯竭,形體瘦瘁,百骨痿弱,晝夜掣痛,腰膝冷痺,耳內虛聲,強直不任轉側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研末),枳殼半兩(麩炒,微炒,去瓤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蓽澄茄1兩,乾薑1兩(炮製,銼),牛膝1兩(去苗),木香半兩,肉豆蔻3分,檳榔3分,蛇床子1兩,茴香子1兩,蓽茇3分。
痼冷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、空心鹽酒送下,湯亦可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○。
菟絲子1兩半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,為末),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,炙微黃),萆薢1兩(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柏子仁3分,肉蓯蓉1兩半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桂心3分,石斛1兩(去根,銼),遠志3分(去心),龍骨1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石龍芮1兩,牛膝1兩半(去苗),防風3分(去蘆頭),棘刺3分(微炒)。
虛勞失精,小便過多,不能飲食,腰膝無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菟絲子3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,為末),車前子2兩,白朮2兩,桂心2兩,杜仲2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熟乾地黃4兩。
虛勞損腎,腰疼,膝冷少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菟絲子3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),車前子2兩,鹿茸2兩(去毛,塗酥,炙令微黃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桂心2兩,杜仲2兩(去粗皮,炙令黃,銼),熟乾地黃5兩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2兩(去苗)。
腎勞虛損,腰疼少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菟絲子2兩(酒浸3宿,曬乾,為末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鹿茸1兩(去毛,塗酥,炙令微黃),蛇床子1兩,鍾乳粉1兩,牡蠣1兩(燒,為粉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遠志1兩(去心),桂心1兩,五味子1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車前子1兩,石斛1兩半(去根,銼),雄蠶蛾1兩(微炒),石龍芮1兩,雄雞1兩(微炙),膃肭臍1兩(酒洗,微黃)。
腎臟虛損,肌體羸瘦,腰腳無力,志意昏沉,陽氣痿弱,小便滑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白茯苓3兩,熟地黃3兩,真龍齒3兩,石蓮肉3兩,遠志(洗,取肉)3兩,菟絲子4兩(如前制)。
丈夫真氣不固,隨尿走失,不能飲食,筋骨痿弱。
上為末,用山藥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七引《孟氏詵詵方》。
菟絲子1兩,牛膝(1寸截)1兩。
腰膝積冷,痠疼或(疒帬)麻無力。
上藥於銀石器內,好酒漬之,令酒過藥1寸,經五日,控幹,焙燥,為末,將原浸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酒送下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六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鹿角霜5兩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,焙乾)5兩,熟乾地黃(洗,焙)5兩,柏子仁(別研)5兩。
精血不足,筋骨無力,怔忪盜汗,夢遺失精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菟絲子(酒浸1宿,焙)5兩,澤瀉(酒浸1宿,略蒸,焙)5兩,大附子(炮,去皮)5兩,肉桂5兩,蓯蓉(酒浸1宿,焙)3兩半,杜仲(制)3兩半,熟地黃(投水中沉者是,酒浸1宿,焙)3兩半,白茯苓(去皮)3兩半,猢孫姜(去毛、炙)3兩半,山茱萸(去核)3兩半,茴香(炒)3兩半,石斛(焙)3兩半,川續斷(焙)3兩半,川牛膝(酒浸1宿,焙)3兩半,蓽澄茄3兩半,金鈴子(去核)4兩,乾薑(炮)4兩,川巴戟(去心,酒浸一宿,焙)2兩半,桑螵蛸(蜜炙)2兩半,覆盆子2兩半,五味子2兩半,川芎2兩半,天台烏藥8兩。
男女虛勞。
上為細末,不犯銅鐵器,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鹽湯、溫酒任下;如腳弱,木瓜湯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菟絲子(淘淨,酒蒸,焙)2兩,五味子1兩,牡蠣(煅,取粉)1兩,肉蓯蓉(酒浸)2兩,附子(炮,去皮)1兩,雞膍胵半兩(微炙),鹿茸(酒炙)1兩,桑螵蛸(酒浸)半兩。
小便多,或不禁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食前鹽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濟生》卷四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牡蒙1兩,柏子仁(微炒,別研)1兩,蛇床子(炒)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。
腎勞。囊溼生瘡,陰痿失精,小便頻數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溫酒送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菟絲子1兩,白石英9錢,乾薑8錢,杜仲7錢,白朮6錢,人參5錢。
腰膝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五引《衛生家寶方》。
菟絲子(酒浸,焙乾,別杵)2兩,菖蒲(切,焙)2兩,遠志(去心)2兩,地骨皮2兩,生乾地黃(焙)2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茶酒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菟絲子(淘去浮者,以酒浸7日,爛杵,焙乾)30兩,茴香子(微炒)8兩,青鹽3兩。
上為末,用浸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菟絲子(酒浸1宿,搗末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萆薢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柏子仁(研)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杜仲(去粗皮炙,銼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棘刺2兩,石龍芮3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虛勞,小便白濁,失精。
上為末,以雞子黃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菟絲子、山藥、蓮肉、茯苓、杞子。
精少。
上為末,水泛為丸。
用量臨時酌定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八。
菟絲子(水淘去浮,酒浸7日,別搗,取未)2兩,萆薢2兩,黑狗脊骨並髓(炙焦)1兩半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焙)4兩,熟乾地黃2兩(焙),枳實(微炒)1兩,山芋1兩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菟絲子(酒浸,焙乾,別搗)2兩,菖蒲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蛇床子(酒浸3日,河水淘,焙乾)半兩,五味子(洗,焙)半兩,防風(去叉)1分,遠志(去心)1分。
妊娠小便利,日夜無度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青皮(炒)1兩,車前子1兩,巴戟(去心)1兩,杜仲(蜜炒,無絲為度)1兩,靈仙(酒浸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牛膝(酒浸)1兩,蓯蓉(酒浸)1兩,熟地黃1兩,菟絲子1兩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菟絲子(酒浸)、杜仲(去皮,炒斷絲)各等分。
腰痛。
上為細末,以山藥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鹽酒或鹽湯任下。
《百一》卷十一引葛丞相方。
菟絲子(洗淨,酒浸,爛研成餅)1兩,車前子(微炒)1兩,香白芷1兩,細辛1兩,人參半兩(去蘆),麝香1兩(別研)。
眼暴赤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菟絲子(先於臼內杵百下,篩去雜物末)1兩,五味子1兩,生乾地黃3兩(焙)。
四肢發熱,逢風如炙如火,由陰不勝陽,陽盛則熱起於四末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於外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飲送下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二。
菟絲子(去塵土,掏淨,酒浸,控幹,蒸,搗焙)半兩,桑螵蛸(炙)半兩,澤瀉2錢半。
膏淋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清米飲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。
鹿角霜、菟絲子(浸,研成餅)。
婦人本虛經弱,陰陽不升降,小便泔白溺出無度,男子精滑不固。
上為細末,酒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漸加至30-40丸,食前溫酒醋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菟絲子1斤(酒浸3日,控幹,搗細末),甘菊花(去土,搗細末)1斤。
上拌合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前晨至晚後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。
菟絲子不拘多少(揀淨,水淘,酒浸3宿)。
消渴。
上藥控幹,乘潤搗羅為散,焙乾再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飲送下,1日2-3服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菟絲子1斤(淘淨,酒煮,搗成餅,焙乾),附子(制)4兩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酒送下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菟絲子(酒浸,別搗)2兩,鹿茸(去毛,酥炙)2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皴皮,切,焙)2兩,五味子2兩。
虛勞小便利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菟絲子4兩,山藥4兩,牛膝2兩,附子2兩,萆薢2兩,鹿茸2兩,巴戟1兩,茴香1兩。
上為細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