荊防敗毒散

《痘疹會通》卷五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甘草、桔梗、蟬蛻、前胡、花粉。

功效主治

麻疹初起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心、竹葉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五。

《回春》卷八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薄荷、連翹、桔梗、枳殼、川芎、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疔腫,發背乳癰,憎寒壯熱,甚者頭痛拘急,狀以傷寒,1-2日至4-5日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,瘡在上,食後服;在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八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穿山甲1錢,甘草1錢,紅花1錢,羌活1錢,當歸1錢,川芎1錢,赤芍1錢,生地1錢,銀花1錢,荊芥1錢,防風1錢,木通1錢,枳殼1錢,烏藥1錢,天花粉1錢,槐米末2錢,牛膠5錢。

功效主治

便毒,初起之時,寒熱交作,兩腿牽絆腫起,不能屈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桔梗、枳殼、天麻、地骨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疹始終熱毒之甚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微汗熱退為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。

《直指·附遺》卷三引《傷寒蘊要全書》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獨活1錢,前胡1錢,人參1錢,茯苓1錢,川芎1錢,枳殼1錢,桔梗1錢,甘草1錢,荊芥1錢,牛蒡子1錢,薄荷1錢,防風1錢半,羌活1錢。

功效主治

瘟疫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·附遺》卷三引《傷寒蘊要全書》。

《外科心法》卷七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芎藭1錢,茯苓1錢,枳殼1錢,前胡1錢,柴胡1錢,羌活1錢,獨活1錢,荊芥1錢,防風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黃水瘡,瘭瘡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兩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心法》卷七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瀋陽方)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犀角(銼末)、連翹、淨蟬蛻、薄荷、防風、荊芥、當歸、紫花地丁、雙花、綠豆、赤芍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感冒,頭痛身熱,噁心嘔穢,傷風流涕,目赤流淚,乾咳噴嚏,痛疹麻疹,周身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共研為極細末。每服5分至1錢,白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瀋陽方)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八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4分,甘草4分,人參4分,桔梗4分,川芎4分,茯苓4分,枳殼4分,前胡4分,羌活4分,獨活4分,荊芥穗4分,防風4分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瘡瘍初起,發熱,脈浮數,及水腫邪在表者;傷寒溫春發斑重者;痘疹,及時氣風毒邪熱;風水、皮水,凡在表宜從汗解者;腸風下血清鮮者;腦疽、甘疽、赤白遊風、疥瘡初起有表證,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,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;或加薄荷5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八。

《白喉全生集》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3錢(去蘆),柴胡(去蘆)2錢,殭蠶(薑汁炒)2錢,法夏(薑汁炒)2錢,桔梗2錢,前胡2錢,獨活2錢,荊芥1錢5分,羌活1錢5分,銀花1錢5分,枳殼1錢,粉草1錢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白喉初起,白見於關內或關外,色必明潤而平,滿喉淡紅微腫略痛,頭痛,惡寒發熱,飲食如常,舌苔白,二便和,寒邪尚在表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白喉全生集》。

《青囊全集》卷下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1錢5分,防風2錢,羌活1錢,獨活8分,前胡1錢5分,柴胡1錢,桔梗1錢,元參2錢,茯苓1錢,川芎1錢,白芷2錢,草節5分,皂刺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,憎寒壯熱者。

使用方法

野菊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全集》卷下。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八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錢5分,獨活1錢5分,柴胡1錢5分,前胡1錢5分,枳殼1錢5分,茯苓1錢5分,防風1錢5分,荊芥1錢5分,桔梗1錢5分,川芎1錢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初起,血風,遍身騷癢之疹;風溫汗少者;及痘夾癍,毒火鬱遏,傷於陰血,血熱相搏,浮游之火散佈面板之間,與痘相類而出,片片如雲頭突起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水1鍾半,煎至8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八。

《喉科種福》卷四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、防風、柴胡、前胡、皂角刺3個,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薄荷、生薑1片,桔梗、枳殼、茯苓、甘草、蘇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喉閉初起。因肝肺火盛,復受風寒,寒氣客於會厭,致咽喉腫痛,面赤腮腫,項外漫腫,甚則喉中有塊如拳,湯水難入,猝然如啞,暴發寒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科種福》卷四。

《醫方簡義》卷四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1錢5分,防風1錢5分,薄荷1錢5分,桔梗1錢5分,元參3錢,牛蒡子(炒)3錢,人中黃1錢,象貝母1錢,射干1錢,黃芩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時毒。風邪上幹肺胃,致咽喉腫痛,兩頤發腫,身有寒熱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生冷等物,恐阻肺氣,變幻莫測也。

使用方法

加竹葉20片,青果2個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簡義》卷四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7分,粉草7分,連翹7分,川芎7分,羌活7分,獨活7分,五加皮7分,角刺1錢,穿山甲(炒)1錢,歸尾1錢,防風1錢,蒼朮1錢,酒防己1錢,地骨皮1錢,白鮮皮1錢3分,金銀花1錢3分,土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耳後忽然腫痛,兼發寒熱表證者,及楊梅瘡初發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加酒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赤茯苓、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薄荷、柴胡、枳殼、川芎、桔梗各等分,甘草減半,牛蒡子、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金銀花。

功效主治

餘毒癰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二○引《幼科全書》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生大黃、防風、荊芥穗、酒紅花、牛蒡子、升麻、元參、人參、桔梗、酒芩、酒柏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二○引《幼科全書》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1兩半,防風1兩半,桔梗8錢,枳殼1兩半(炒),茯苓1兩半,大力子3兩(炒),蟬衣1兩,半橘紅1兩半,甘草8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內攻,清肅之氣不行,故耳竅被擾,耳內作癢,脈浮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煎,去滓溫服。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: 荊防敗毒散

配方組成

荊芥穗1錢,北防風1錢,淨連翹1錢,陳枳殼1錢,綠升麻1錢,南薄荷1錢,川羌活1錢,川獨活1錢,粉幹葛1錢,川木通1錢,金銀花1錢,片黃芩1錢,正川芎1錢,黑梔仁1錢,炙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瘡疥毒氣內陷,肚腹作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身腫,加蔥3莖,下身腫,加燈芯10莖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