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4分,大黃4分,黃芩4分,黃連2分,消石(無,以芒消代之)2分,甘草(炙)2分。
少小發癇,經日不解,諸治不愈,口焦,面赤黑,胸中有熱。
以水3升,煮取1升2合,納消石烊盡,為3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一引《嬰孺方》。
山茵陳1兩,山梔子1兩,川大黃半兩,芒消半兩,寒水石半兩,木通半兩。
小兒發黃,身如橘色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錢,水8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。
茵陳、山梔、滑石、甘草、枳實、黃連。
黃,傳經熱症。
水、燈心煎服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二。
茵陳2錢,梔子仁2錢,赤茯苓1錢半,葶藶1錢半,枳實5分,甘草5分。
疸證發熱,大小便澀。
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8分,食前服。
《醫統》卷十八。
茵陳、梔子、黃柏。
黃疸。
煎湯服。
《幼科發揮·附湯方》。
茵陳、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豬苓、陳皮、車前子、白茯苓、甘草梢。
黃疸初起者。
水煎服。幼孩兼服抱龍丸並六一散。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茵陳8錢,梔子4錢,大青葉4錢,炙山甲2錢,延胡索3錢,煅石膏4錢,黃芩3錢,橘紅3錢,甘草2錢。
中消。食脯飽餐,轉瞬又復思食,多食而又羸瘦者。
宜於初得2-3個月內,先取上脘、中脘、下脘,太乙針之。留5點鐘時乃出針,因勉擬茵陳湯服2-3劑。水煎,溫服。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五。
茵陳1分,人參2兩,甘草2兩,蓯蓉2兩,黃耆2兩,茯苓2兩,秦艽2兩,厚朴2兩,烏喙2兩,防風6兩,山茱萸3兩,松實3兩。
風頭眩眼暗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2升半,分5服,強者1日夜盡,羸劣分5服,2日盡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七。
茵陳蒿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梔子仁半分,栝樓根3分,秦艽(去苗土)1兩,升麻1兩。
酒疸,心中懊痛,小便黃赤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半兩,山梔半兩,柴胡半兩,黃柏(蜜炙)半兩,黃芩半兩,升麻半兩,龍膽草半兩,大黃(炒)1兩。
傷寒發黃,目悉黃,小便赤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空心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一。
茵陳蒿3分,山梔仁3分,炙甘草半兩,木通(銼)1兩,栝樓根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5錢。
黃疸,目黃,小便如血,心煩躁悶,口苦頭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竹葉3-7片,同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8分,升麻8分,黃芩8分,柴胡8分,知母8分,羚羊角屑8分,大黃1錢2分,石膏1錢2分,梔子1錢,芍藥6分,瓜蒂7個,藍葉(切)1升,甘草2分(炙)。
小兒發黃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1升半,1-2歲為8服,4-5歲為4服,量兒大小與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嬰孺方》。
茵陳蒿1兩,白蘚皮1兩。
病人身黃如金色,不多語言,四肢無力,好眠臥,口吐粘涎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茵陳4兩,黃芩2兩,梔子3兩,升麻3兩,大黃3兩,龍膽草2兩,枳實2兩(炙),柴胡4兩。
發黃,身面眼悉黃如金色,小便濃如煮黃柏汁者。谷疸,食則頭眩,心忪,怫鬱不安,久久發黃。
上切。
以水8升,煮取2升7合,分溫3服。不愈更作,以愈為度,不過3-4劑愈,隔3-5日1劑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近效方》。
茵陳4兩,大黃3兩,黃芩3兩,梔子3兩。
一切黃。小便黃色及身黃者。
上切。
忌羊肉、酒、面、熱物。
以水5升,煮取3升,分3服,空腹服之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必效方》。
茵陳2兩,半夏(洗)2兩,生薑4兩(切),大黃2兩半,芍藥1兩半,白朮1兩半,梔子(擘)3兩,前胡3兩,枳實(炙)1兩,厚朴(炙)1兩,黃芩1兩,甘草(炙)1兩。
時行黃疸,結熱,面目四肢通黃,乾嘔,大便不通,小便赤黃似柏汁,腹痛心煩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鬥,煮取9升7合,分10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茵陳3兩,黃連2兩,黃芩3兩,梔子14枚,大黃1兩(炙),甘草1兩(炙),人參1兩。
黃疸,身體面目盡黃。
上切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崔氏引史脫方(見《外臺》卷四)。
山茵陳3錢,山梔子3錢,秦艽4錢,升麻4錢。
傷寒發汗有留熱,身面皆黃,多熱,食不減,小便赤。
上(口父)咀。以3錢為1服,水煎去滓,食後服。5日減三分之一,10日減三分之二,20日病悉去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二引《澹寮方》。
茵陳蒿1兩,梔子仁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白鮮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樸消(研)半兩,貝齒(煅)半兩。
急黃,目如梔子色,小便赤,心煩悶。
上藥除樸消外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入樸消末1錢匕,再煎令沸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茵陳1兩,淡竹葉、大黃3錢半,梔子5大個,通草2錢。
傷寒7-8日內,熱結,身黃如橙,小便不利,腹脹,並酒傷,瘀熱在內,發熱,頭有汗,身無汗。
上為散。
以水2盞,煎茵陳,次下後藥,至1盞,調3味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○引《鮑氏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