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煎丸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艾葉(米醋浸1宿,炒焦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高良薑(挫,炒)1兩,乾薑(炒)1兩,赤芍藥1兩,白芍藥1兩,吳茱萸(湯洗7遍,炒)1兩,蓬莪術(煨,切)1兩,龍骨1兩,牡蠣(煅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海虛冷,月候過多,崩漏帶下,腹脅(疒丂)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煎艾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。

《三因》卷十八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食茱萸(湯洗)7錢半,當歸7錢半,熟地黃1兩半,白芍藥1兩半,石菖蒲(炒)1兩,川芎1兩,人參1兩,熟艾4兩(用糯米飲調作餅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崩傷淋瀝,小腸滿痛;婦人室女經候不調,臍腹冷痛,腹常脹滿,至晚則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酒、飲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八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六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艾青5兩,乾薑2兩,附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衝任久虛,血海冷憊,臍腹疼痛,月候不勻,四肢怠墮,百節痠疼,飲食進退,下髒虛鳴,及妊娠不牢,赤白帶下,面色萎黃,口淡無味,胸膈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
《中藏經·附錄》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威靈仙1兩,良姜1兩,金毛狗脊1兩(去黃毛),熟艾2兩(糯米糊和,曬乾為末;一法用米醋熬,焙乾,亦可為末),赤芍藥1兩,附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經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藥一半同醋煮麵糊和餘一半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空心溫酒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藏經·附錄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熟艾1斤(末),木香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1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川椒(去目及閉合者,微炒去汗)1兩,山茱萸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柏子仁1兩,吳茱萸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心痛,積年不愈,及冷氣積塊,少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熟艾外,餘併為末,入桃仁和研令勻,用釅醋5升,熬艾末成膏,入諸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《經驗良方》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4兩,艾葉4兩,蔓荊子2兩,神曲2兩,枳殼(去瓤)2兩,當歸2兩,茱萸1兩,蓬莪術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諸疾,腹痛,赤白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醋1大碗,慢火煮香附、艾葉,以醋盡為度,揀去艾葉,加糯米糊捻作餅子,曬乾,同前藥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米飲、醋湯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八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白艾1束,薏苡根1把。

功效主治

卒食不消,欲成癥積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合煮,汁成如飴。取半升1服之,使刺吐宿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引《衛生家寶》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艾葉(去梗)1斤,乾薑半斤,當歸4兩(洗),白芍藥半斤,熟乾地黃4兩(洗),附子2個(炮,去皮尖,切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,血海虛弱,面無顏色,腹痛,身體倦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切細,用米醋5升煮幹,取出焙乾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食前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,微炒)1兩,乾薑(炮,洗)1兩,厚朴(去粗皮,姜制,炙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茴香(淘去沙,炒)1兩,牡蠣(煅)1兩,官桂(去粗皮)1兩,禹餘糧石(煅,米醋淬7次,別研)4兩,艾葉(米泔水浸,炒)4兩,香附子2兩(去毛,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虛羸,子宮久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艾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百一》卷十八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伏道艾5兩(揉去塵土,擇淨枝梗,取葉。先用大肥淮棗12兩,砂瓶內水煮爛,去核,同艾葉1處搗爛如泥,捻成薄餅子,猛火焙乾,乘熱急碾為末),大漢椒5兩(去目、枝梗併合口者,取淨。以阿膠2兩,米醋3升,同椒於砂瓶內煮極幹,取出焙燥,碾為細末),當歸(去蘆及須,酒洗)1兩,白芍藥(真白者)1兩,熟乾地黃(淨洗,漉去浮者,曬乾,酒浸蒸曬,再入酒浸蒸5-7次,如糖,煎香美方可用)1兩,川芎1兩,白薇1兩,附子(大者,炮,去皮臍)1兩,卷柏(取青葉)1兩,澤蘭(去枝梗,取葉,上8味焙乾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一切虛寒,胎前產後赤白帶下,或成血瘕。

炮製方法

上8味同為細末,與前艾葉、椒末拌勻,米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至100丸、200丸、空心、食前艾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八。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好艾葉(醋蒸,焙乾)、薄荷、當歸、地骨皮、晚蠶沙、糯米、秦艽、黃柏、桔梗、綿黃耆。

功效主治

眵淚粘濃出而不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桑白皮湯送下,或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
《邯鄲遺稿》卷一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泡淡)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石菖蒲、川芎、人參、艾葉、橘紅。

功效主治

血寒,經水過期而來,或1-2月不至,或3-4月不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服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邯鄲遺稿》卷一。

《眼科龍木集》: 艾煎丸

配方組成

艾葉(醋炒)、肉蓯蓉、川牛膝(酒浸)、甘草、桑葉(向東者用)、山藥、牛膝(炒)、當歸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迎風有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龍木集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