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陰降火湯

《喉舌備要秘旨》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熟地5分,元參3錢半,麥冬1錢半,生芍藥1錢半,丹皮1錢半,澤瀉1錢,北沙參3錢,女貞3錢,金釵石斛1錢半,天冬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火旺之喉症。

注意事項

如無潮熱,方可用此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舌備要秘旨》。

《幼科鐵鏡》卷六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地黃、白芍、黃連、白茯苓、知母、天花粉、蓮子、黑元參、甘草、麥冬、燈心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陰虛痰結之咳嗽,涕唾帶血,甚至血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鐵鏡》卷六。

《類證治裁》卷三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1錢3分,當歸1錢2分,熟地1錢,麥冬1錢,白朮1錢,生地8分,知母5分,黃柏5分,炙草5分,陳皮7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氣。病人自覺冷氣從足下起入腹,此積熱,虛之極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類證治裁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四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(酒洗)1錢2分,白芍(酒洗)2錢3分,生地黃8分,熟地黃(薑汁炒)1錢,天門冬(去心)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,白朮(去蘆)1錢,陳皮7分,黃柏(去皮,蜜水炒)5分,知母5分,甘草(炙)5分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火動,發熱咳嗽,吐痰喘急,盜汗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煎,臨服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少許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四。

《醫方集解》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知母、黃柏、玄參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有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當歸、黃柏、知母、川芎、赤芍、薄荷、菖蒲、生薑。

功效主治

右耳聾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。

《金鑑》卷四十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大補陰丸,麥冬、天冬、當歸、白芍、炙草、縮砂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火旺無制,妄行傷金,肺痿咳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。

《紅爐點雪》卷二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乳蒸)1錢,黃柏(童便蒸)9分,甘草3分,黃芩(酒蒸)4分,麥門冬(去心)4分,龍膽草(童便蒸)4分,白馬骨頭(酥油3分炙)1錢4分,黑玄參4分,丹參1錢,姜1片,茅根1撮。

功效主治

痰中帶血,五心潮熱,午後陰虛火動,脈浮而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兌童便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紅爐點雪》卷二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1錢,白芍1錢2分,川黃柏(蜜水炒)1錢,生知母1錢,懷熟地黃1錢5分,天花粉1錢,生甘草1錢,玄參2錢,桔梗(去蘆)3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火上升,喉內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入竹瀝1盞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。

《杏苑》卷五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黃柏(酒炒褐色)1錢5分,知母(酒洗)1錢,當歸1錢(酒洗),山梔仁(炒褐色)8分,黃芩8分,青黛5分,麥門冬7分,白芍藥7分,熟地黃1錢5分,甘草4分,童便半盞,生薑片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乾咳。肺燥血少,病久虛火上炎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五。

《眼科臨症筆記》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1兩,當歸3錢,川芎2錢,赤芍3錢,黃連3錢,寸冬4錢,大貝3錢,膽草3錢,大黃3錢,木通2錢,花粉3錢,蟬蛻2錢,甘草1錢,犀角5分,石膏8錢。

功效主治

瘀血灌睛症(前鞏膜炎)。症見滿眼皆紅,赤絲縱橫,風輪紅甚,眼胞微腫,熱淚頻流,痠痛畏光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臨症筆記》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五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半,黃柏(鹽水炒)1錢半,知母1錢,牛膝1錢,生地1錢,白芍1錢2分,甘草梢8分,木通8分。

功效主治

火燥血少,氣不得降而淋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五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生地1錢,白芍1錢,白朮1錢,麥門冬5分,甘草5分,知母6分,黃柏6分,遠志6分,陳皮6分,川芎6分。

功效主治

潮咳汗血,遺精無洩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
年氏《集驗良方》卷三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百部3錢,生地1錢半,熟地1錢半,天冬1錢半,麥冬1錢半,知母1錢半,貝母1錢半,白朮(炒)1錢半,白芍(酒炒)1錢半,白茯苓1錢半,黃耆(蜜炒)1錢半,地骨皮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火動,發熱咳嗽,吐痰喘急,盜汗口乾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年氏《集驗良方》卷三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尖地、麥冬、川連、歸身、力子、知母、川貝、鮮斛、丹參、連翹、赤芍。

功效主治

麻症。肺胃內鬱,心熱,血虛火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喉科秘訣》捲上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2錢,元參2錢,天冬2錢,白芍1錢,麥冬2錢,鹽柏1錢,桔梗1錢,枯芩1錢,梔子7分,甘草3分,知母1錢,山豆根5分,丹皮1錢,澤瀉1錢,薄荷5分(自汗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虛熱喉。腎水枯竭,命門相火煎急,腎陰不能降,虛火衝喉,微微礙痛,不惡寒,獨怕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2碗,煎8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科秘訣》捲上。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9g,木通3g,知母9g,元參9g,赤芍9g,牡丹皮6g,酒黃芩9g,秦皮3g。

功效主治

心火侵腎,赤脈由眥部竄入瞳神,視物昏蒙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。

《醫醇剩義》卷四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生地6錢,女貞2錢,山藥3錢,丹皮2錢,茯苓2錢,料豆3錢,沙參4錢,麥冬2錢,貝母2錢,杏仁3錢,谷睛珠1錢5分,蟬衣1錢,生石決6錢(打碎)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夾火之眼痛。目睛不腫,微紅羞明,眼珠作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醇剩義》卷四。

《醫便》卷二: 滋陰降火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5分,白芍藥(薄荷汁炒)7分,黃芩7分,生地黃(薑汁炒)8分,黃柏(蜜水炒)8分,知母(酒炒)8分,柴胡7分,熟地黃8分,麥冬8分。

功效主治

陰虛火動,起於九泉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生薑1片,大棗1枚,水煎服。別以附子為末,唾津調貼湧泉穴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便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