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散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5錢,連翹5錢,荊芥5錢,麻黃5錢,升麻5錢,羌活5錢,薄荷5錢,殭蠶5錢,細辛2錢半,大黃1兩,牽牛(頭末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齦赤腫疼痛,及骨槽風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先以水1盞煎沸,入藥攪之,急傾出,食後和滓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、梔子、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枳實、黃連、厚朴、滑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發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草1團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玄參1兩,梔子仁1分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發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3分,木通1兩(銼),梔子仁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栝樓根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柴胡1兩(去苗),秦艽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黃疸,目黃如金,小便如血,心煩躁悶,口苦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竹葉3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2兩,栝樓根2兩,川升麻2兩,龍膽2兩(去蘆頭),寒水石3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,通身並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半合,更煎1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前胡3分(去蘆頭),木通1兩(銼),赤茯苓3分,椒目1分(微妙),赤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病。心下橫堅,小便赤黃不利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○引《博濟》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山茵陳2兩,麻黃2兩(不去節),荊芥1兩,細辛半兩,川芎1兩,川大黃1兩,薄荷1兩,官桂2兩(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3日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注意事項

新產前,不得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5片,蔥白1莖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輕蓋出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○引《博濟》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得效》卷三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石膏3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栝樓(幹者)1枚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木通1兩(銼),茵陳1兩。

功效主治

酒食過度,風溼所搏,熱氣鬱蒸而成黃疸,身目爪甲牙齒及小便皆黃,或身體多赤多青,心下熱悶,小便閉澀。黃疸,身目皆黃,面板如麴塵色。黃疸,食已即飢,身體面目,爪甲牙齒,及小便悉黃寒熱,或身體多赤、多青,皆由酒食過度,為風溼所搏,熱氣鬱蒸而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蔥白7寸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得效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2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3分。

功效主治

谷疸與黃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半兩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半兩,葛根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病,心煩壯熱,口乾多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梔子仁3分,豬苓半兩(去黑皮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秦艽3分(去苗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木通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汗後,餘熱不解,頭項汗出,瘀熱在內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山茵陳1兩(去葉),桔梗3分,枳殼1兩(麩炒,去瓤),川大黃半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中焦熱,身重目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○三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2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川升麻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龍膽1兩(去蘆頭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秦艽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內黃。身面眼悉黃,如黃金色,小便濃如柏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蒿3分,犀角屑3分,石斛(去根)3分,紫參3分,人參3分,白朮3分,柴胡(去苗)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芍藥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吳茱萸(湯洗焙乾,炒)1兩,桔梗(炒)半兩,白蕪荑仁(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勞瘦疾,七種冷氣,六極,脾胃虛寒,不思飲食,疳痢休息或大小便澀;兼累年口瘡,醫治不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白羊肝1具,細切,分3服,淨去筋膜,每服入藥末5錢匕,蔥白5寸,細切,一處拌和,用溼紙裹,慢火煨熟,空心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蒿、當歸(切,焙)、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熟)、陳橘皮(去白,焙)、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、紫菀(去苗土)、人參、白茯苓(去黑皮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白芷、乾薑(炮)、赤芍藥、蕪荑、藁本(去土)、木香、柴胡(去苗)、桔梗(炒)、桂(去粗皮)、石斛(去根)、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、婦人虛勞瘦弱,洩痢不止,氣虛羸劣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散。每用1兩,以白麵和作(飠夾)子,燒熟食之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白朮半兩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發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沸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。

《得效》卷十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香薷散,茵陳。

功效主治

感冒,自汗面垢,脈微頭痛。

使用方法

3根蔥白5寸,生薑3片,同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經驗良方》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北細辛3錢,茵陳穗1兩,石膏(火煅紅,候冷研入)1兩,川芎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頭風,牙關緊急,眉稜骨痛,鼻塞清涕,眼旋屋轉,耳作蟬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茶沸湯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九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1分,荊芥穗1分,升麻1分,黃芩1分,羌活1分,獨活1分,牡丹皮1分,薄荷1分,連翹1分,茵陳1分,射干1分,大黃1分,殭蠶1分,半夏1分,細辛半兩,牽牛1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,外面疼痛不可忍,去骨槽風熱。牙關拘緊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先煎湯熱,下藥末,攪一攪,急瀉出,食後臨臥和滓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蒿1兩,犀角屑1兩,石斛(去根)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桔梗(炒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細辛(去苗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當歸1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氣血勞,四肢疼痛,心腹脹滿,吐逆,面無顏色,經脈不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用豬肝1具,切作5段,每服1段,薄切小片子入藥末拌令勻,以溼紙裹,慢火煨熟,取出細嚼,以米飲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三。

《袖珍》卷六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大田螺10個(連殼研泥),茵陳4根(同研),薤頭7個(研),山梔7個(同研)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酒疸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研之如泥,百沸白酒1大盞,投之攪勻,濾去滓,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黃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木通半兩(銼),寒水石半兩,川芒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黃病,身如橘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廣濟方》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4兩,白鮮皮3分,栝樓4分,黃芩3分,梔子4分,芍藥3分,青木香3分,柴胡3分,枳實3分(炙),黃連3分,紫雪8分,土豆根3分,大青3分,大黃10分。

功效主治

陰黃,身面眼俱黃,小便如豉汁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魚、蒜、粘膩及諸熱食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平旦空腹煮茅根飲待冷送下。1服少間,當1-2行微利,利後煮稀蔥豉粥食之,利多以意漸減,常取微洩,利通1-2行為度,愈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子芩1兩半,秦艽2兩(去苗),知母2兩,大青1兩,赤芍藥1兩,川芒消2兩,土瓜根2兩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,茵陳2兩,黃連1兩半(去須),梔子仁2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瘴疫,頭痛壯熱,心如火煎,面目黃黑,四肢沉重,不得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新汲水下,不拘時候。須臾便吃白粥飲半大盞,以次吃蔥茶1碗。腹中稍覺轉動,下利,額上似微潤,即以衣蓋取汗,汗解便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半兩,犀角屑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茯神1兩,赤芍藥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黃芩半兩,梔子仁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伏熱在心中,恍惚多驚,不得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竹葉2-7片,生地黃1分,煎至6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3分,犀角屑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梔子仁3分,茯神1兩,赤芍3分,生乾地黃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餘熱在心,恍惚多驚,不得眠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青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犀角屑半兩,川升麻1兩,梔子仁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黃芩1兩,川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,心神煩躁,小便赤,大便難,不得安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以大小便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梔子仁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滑石1兩,木通(銼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頭項汗出,身體無汗,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者,是瘀熱在裡,身欲發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如人行10裡再服。以小便快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半兩,茯神半兩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黃芩半兩,犀角屑1分,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伏熱在心,煩躁恍惚,或多驚恐,及不得眠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2兩,梔子仁1兩,黃芩1兩,柴胡1兩(去苗),木通(銼)1兩,川升麻1兩,赤芍藥2兩,栝樓根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5日未解,頭痛壯熱,眼睛疼,心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茵陳散

配方組成

茵陳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2分,防風2分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4日,頭痛,背膊急悶,骨節煩疼,心燥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