茱萸(去浮者)、地龍(去土,炙)各等分(炒)。
口瘡及咽痛。
上為末。
米醋入生曲調塗足心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茱萸(微炒)。
癰疽結未成,並氣凝滯,腫結成塊者。
上為細末。
雞子清調,塗病處。輕者宜用此方。若受重者,既消而再來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四。
山茱萸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)1兩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1兩,萆薢(銼)1兩,桂心1兩,川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牛膝(去苗)1兩,狗脊1兩,莽草(微炙)1兩,躑躅花(酒拌,炒令幹)1兩,石南1兩。
中風。偏枯不遂,筋脈拘急,肢節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七。
硫黃半兩,茱萸半兩。
兒生七日腎縮,乃初生受寒氣。
上為末。
研大蒜薄塗其腹,仍以蛇床子燻子。
方出《得效》卷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吳茱萸(揀淨)半兩(用鹽2錢,水1盞煮之,如此換水煮14次,各至水盡,遍數足,曬乾,炒令紫黑色),甘草1兩半(炙),陳皮(去白)2兩(炒令香熟)。
脾胃弱,食不消,洩瀉無度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或半錢,沸湯點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半兩,烏賊魚骨(去甲,炙)1兩,芍藥(銼,炒)1兩,桑寄生(炙黃)1兩,柏葉(炙)1兩,禹餘糧(煅、醋淬7遍)1兩半,桑耳(炙)1兩半,生乾地黃2兩。
婦人白帶下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清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吳茱萸(湯洗7遍,炒幹)、乾薑(炮裂)各等分。
胃氣虛冷,不能飲食,食已即吐酸水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空心熱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煉成樸消1斤,茱萸末8兩。
腳氣,心悶不通及乾霍亂。
上為散,以不津瓷器貯之。
凡患服1匙匕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九十六引《千金月令》
吳茱萸半兩,乾薑半兩,白蘞半兩,牡荊半兩,附子半兩,天雄半兩,狗脊半兩,乾漆半兩,薯蕷半兩,秦艽半兩,防風半兩。
冷風腳跛偏枯,半身不遂,晝夜呻吟,醫所不治。
上藥治下篩。
每服方寸匕,日3次,先食服,藥入肌膚中淫淫然,3日知,1月愈。
《千金》卷七。
吳茱萸2錢半,芎半兩,木通4錢,半夏1錢。
小腸虛熱或酒後頻吃冷水等物,其病臍下結塊,連外腎俱腫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-4錢,入蔥煎服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