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人參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芎藭1兩,石膏(火煨)1兩,黃耆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氣血虛,頭痛不定。目眩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白薇1兩,龍齒(研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人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氣不足,血邪狂言,眠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海藻(洗去鹹,焙)2兩,海蛤1兩,半夏(為末,生薑汁和作餅,曬乾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菴(艹閭)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癭氣,咽喉腫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前胡(去蘆頭)2兩,生乾地黃1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少氣,咽喉不利,唾如稠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2個(擘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升麻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人參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熱,舌幹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甘草(炙黃)1兩,芍藥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黃耆1兩半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汗不止,心悸恍惚,怵惕多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大棗2個(擘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人參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實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8-9歲兒,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淡竹葉1握(切碎),白朮1兩,甘草(炙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人參1兩,梔子仁1兩,大黃(銼,炒)2兩,黃芩(去黑心)3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熱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4兩,澤瀉2兩,白朮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小麥2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,熱甚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
《宣明論》卷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皮)2兩,桑白皮2兩,防風1兩半,官桂1兩半,川芎1兩半,芍藥1兩半,麻黃(去節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痛痺,四肢疼痛,拘倦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,加大棗1個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以姜粥投之,汗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二。
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四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2分,川芎2分,鱉甲(炙)2分,枳殼(炙)2分,芍藥2分,柴胡4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閃癖,身體壯熱,頻服冷藥,冷氣漫心成癖,下焦又冷,腸結,大便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子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大升3合,煎至3合,空心為2服,去如人行5-6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四二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黃芩1兩,秦艽(去土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杏仁(去皮尖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咳。惡熱脈疾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兩,沉香1兩(一方用琥珀代沉香)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白濁,不利,時有作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湯點,食後、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兩,麥門冬1兩,黃芩1兩,秦艽半兩,柴胡半兩,五味子1兩,杏仁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咳,惡熱脈疾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冬葵子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車前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5-6歲兒,每服1錢匕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10裡以來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旋覆花2兩,生乾地黃(微炒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芎藭1兩半,人參1兩半,芍藥1兩半,桔梗(去蘆頭,炒)1兩半,甘草(炙令赤色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惡阻,嘔逆噁心,四肢疼,頭痛,惡聞食氣,心松煩悶,多損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1片(拍碎)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梔子仁1兩半,赤石脂1兩,升麻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豉(炒)1合,石膏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脈極實熱,血氣傷心,好生嗔怒,口唇色變,言語不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5片,煎至1盞,去滓,下芒消1錢匕,分2次溫服,早食後、日午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顧氏醫徑》卷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遠志、菖蒲、竹黃、薑汁、竹瀝,

功效主治

小兒喜驚易悸,痰熱內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顧氏醫徑》卷五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淨)2錢,茯苓3錢,郁李仁(杵)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汁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。

《易簡方便》卷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8分,川芎8分,蘇葉8分,前胡8分,半夏(制)8分,桔梗8分,枳殼8分,乾薑8分,陳皮8分,當歸1錢,生地1錢,白芍1錢,臺黨5分,桑白皮6分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經來咳嗽,喉中出血,及肺經枯燥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易簡方便》卷六。

《竹林女科》卷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銖,熟地黃1銖,半夏(制,炒黃)1錢半,旋覆花7分,人參7分,白芍(炒)7分,川芎7分,桔梗7分,甘草(炙)7分,橘紅7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稟受怯弱,受胎一月,便有阻病,顏色如故,脈息和順,但覺肢體沉重,頭目昏眩,擇食,或作寒熱,嘔吐痰水,恍惚不能支援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7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竹林女科》卷二。

《婦科玉尺》卷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甘草、山藥、當歸、茯苓、桂心、麥冬、遠志、大棗、生薑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科玉尺》卷四。

方出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卷八,名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冬桑葉、谷精草、望月砂、苡仁、通草、綠豆皮、茯苓。

功效主治

熱蒸溼鬱,暑入氣阻,目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卷八,名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,陳皮1錢,茯苓1錢,甘草1錢,香附1錢,益智仁1錢,人參1錢,烏梅1個,竹瀝2匙,生薑汁2匙。

功效主治

素多痰飲,心腎不交,健忘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人參1兩,白朮(銼,炒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虛煩懊熱,心中悶亂,頭運重,嘔逆,四肢倦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土茯苓2分(用石打碎),豬胰子1個(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楊梅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4升,入藥熬成2升,去滓用汁,再對入好酒2斤。再入金銀花、生地、桔梗、當歸各5錢,熬成2升,渣再煎減半,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錢,白朮(炒)5錢。

功效主治

慾火甚夢遺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居集》上集卷十九。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卷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、赤茯苓、甘草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溫壯,伏熱來去。

使用方法

加小麥20粒,竹葉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芎藭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2兩,梔子仁14枚,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1兩半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,角弓反張,口噤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黃耆(銼)1兩半,芎藭1兩,桂(去粗皮)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五味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潰膿太多,裡虛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一引《深師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3兩,甘草2兩,芍藥2兩,桂2兩。

功效主治

月經至,絞痛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一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疝癥積聚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分,陳皮2分,附子2分,白朮2分,半夏1分,吳茱萸1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疝,嘔吐不止,飲不納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臨服加薑汁1匙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疝癥積聚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五味子(炒)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柴胡(去苗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檳榔(銼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柔痓,病經三日不愈,恐陰氣攻五臟致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人參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檳榔3分,桂(去粗皮)1兩1分,防風(去叉)1兩1分,防己1兩1分,桔梗(銼,炒)4兩,甘草(炙)4兩,防葵4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4兩,地骨皮10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肺萎,心松戰慄,煩熱善忘,精神不寧,夢寐飛颺,吐血,身體疼重或癢,多生瘡癬,腳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碎),大棗2個(擘破),煎取8分,去滓頓服,早晚、食後各1次。用銀器煎尤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半夏(湯洗7遍,切,炒幹)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粳米2合,甘草半兩(炙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脾胃有熱,乾嘔煩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大棗3個(劈破),竹葉3-7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半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半兩,人參3分,白朮3分,五味子3分,半夏(湯洗7遍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胸膈氣滿,嘔噦不納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3個(擘破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(去黑皮)1兩,白芍藥1兩,瞿麥穗1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下痞滿,小便不利;瘧病發熱身黃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蔥白5寸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枳實(細銼,麩炒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桑根白皮(銼)3分,人參3分,大腹皮(並子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痞滿,滯氣不散,似物噎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桔梗(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乾)1兩,人參半兩,高良薑1兩,檳榔(煨,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中冷,心腹脹滿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半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桑根白皮2兩,防己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芎藭1兩半,甘草(炙)3兩,芍藥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,先煮,掠去沫,焙乾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痺留著不去,四肢痺麻,拘攣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注意事項

汗出慎外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錢匕,以水2盞,加大棗3個(劈破)同煎,去滓,取1盞,空心溫服。臨臥時,如欲出汗,服藥了,以生薑熱粥投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,木香(炮)1兩,五味子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食毒,腹脹虛鳴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桑根白皮2兩,防己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芎藭1兩半,芍藥1兩半,麻黃(去根節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痺,四肢疼痺,拘攣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1個(去核),煎取1盞,去滓溫服,連3服後,以熱姜粥投之,汗出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木通(銼)3分,升麻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桑根白皮(銼)3分,大黃(銼,炒)半兩,馬藺根1兩,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毒氣上衝,喉中痛,悶塞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桔梗(炒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芍藥半兩,大腹皮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骨節煩疼,乍起眼暗,氣衝胸背,上氣滿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人參1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後,餘熱不退,心神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用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葛根(銼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,人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後,餘熱不除,及四肢拘急痛,胸膈不利,嘔逆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用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,銼)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麻黃根(銼)1兩,肉蓯蓉(切,焙)1兩,五味子(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牡蠣(燒)1兩,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汗出不止,漸覺虛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鱉甲(醋多,去裙襴)3分,木通(銼)3分,郁李仁(微炒,去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腳氣攻心悶亂,腹滿如石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木香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後,心腹及臍下滿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半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兩,栝樓5兩,知母4兩,小麥2升,麥門冬5兩(去心),大棗20個(去核),生地黃6兩,萎蕤4兩,淡竹葉3升。

功效主治

胃腑實熱,引飲常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蕪荑、酢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升,先煮小麥、竹葉,取9升,去滓,入諸藥,煮取4升,分4服。不問早晚,隨渴即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一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兩,黃芩5兩,梔子仁5兩,芒消5兩,赤石脂2兩,升麻2兩,紫菀2兩,生麥門冬5兩(去心),竹葉(切)1升,香豉1升(熬),石膏8兩(碎,綿裹),生地黃(切)1升。

功效主治

脈實熱極,血氣傷心,使心好生赫怒,口為色變赤,言語不快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,蕪荑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2升,去滓,下芒消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延年秘錄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兩,人參2兩,生薑2兩,橘皮2兩,白朮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痰氣發,即嘔吐欠呿,煩悶不安,或吐痰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,分3次溫服,中間任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5兩,甘草2兩,芍藥2兩,桂心2兩,生薑6兩,當歸2兩,麥門冬1升,大棗30個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虛,暴苦心悸不定,言語謬錯,恍恍惚惚,心中憒憒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,日3次。無當歸可用芎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半兩,黃柏半兩,黃連半兩,龍骨半兩,人參半兩,乾薑半兩,黃芩半兩,桂心半兩,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,梔子仁半兩,甘草半兩,赤石脂1兩,大棗12個。

功效主治

風虛冷痢及因下空竭欲死,滯下膿血,日數十行,羸篤垂死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2次服。不愈,滿3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半夏1升,生薑1斤,桂心8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痰滿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、羊肉、生蔥、豬腸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分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八。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2分,橘皮12分,白朮8分,人參6分,桂心6分,甘草8分(炙),紫蘇10分,生薑12分,檳榔7枚。

功效主治

常吐酸水,脾胃中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、海藻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2升半,絞去滓,分3次溫服。每服如人行7-8裡,未好愈,2-3日更服1劑。老小取微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石膏1兩半,芍藥3分,半夏1兩(湯浸7遍,炒令幹)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五味子半兩,麻黃(去根節,沸湯掠去沫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下有水氣,肺氣虛脹,喘息咽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廣濟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2兩,防己1兩半,橘皮1兩,玄參1兩,黃芩1兩半,澤瀉1兩半,杏仁2兩半(去尖皮),白朮1兩半,大豆1升半,郁李仁2兩半,桑白皮2兩半,澤漆葉(切)1升,豬苓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鼓脹上下腫,心腹堅強,喘息氣急,連陰腫,坐不得,仍下赤黑血汁,日夜不停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、熱面、蒜、炙肉、粘食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先煮桑白皮、大豆、澤漆葉,取5升,去滓,澄去下澱,納諸藥,煎取2升,絞去滓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厚朴(去粗皮生薑汁炙)1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1兩,人參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白朮3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結氣連胸背痛,及吐酸水,日夜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產經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兩,當歸3兩,甘草2兩(炙),黃芩1兩,術3兩,石膏如雞子1枚,杏仁30枚,芍藥2兩,芒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身卒心腹拘急痛,脹滿,氣從小腹起上衝,心煩起欲死,是水、飲、食、冷氣所為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納芒消,上火令烊之,服1升,當下水或吐,便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產經》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兩,蘆根1兩(銼),黃芩1兩,知母1兩,栝樓根1兩,瞿麥穗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木通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熱,渴不止,小便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通真子傷寒括要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兩,桂枝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病,若小便少者,津液當還入胃中故也;凡發汗太過,大小便難者;太陰病,無大熱,其人煩燥,此為陽去入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如桂枝湯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通真子傷寒括要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當歸(焙)2兩,白前2兩,乾薑(炮裂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獨活(去蘆頭)3兩,遠志(去心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,手足曲戾,言語錯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先用水3盞,黑豆半匙,大棗2個(擘破),生薑半分,煎至1盞半,去滓;入藥末5錢匕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人參2兩,桂(去粗皮)2兩,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1兩半,甘草(炙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厥,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沉香半兩,甘菊花3分,訶黎勒皮2兩,藿香(去梗)1兩,木香半兩,檳榔(銼)1兩,白朮1兩,枇杷葉(拭去毛,炙)10片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首風,頭目昏痛,痰涎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加生薑、鹽各少許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厚朴4兩(炙),橘皮2兩,白朮2兩,生薑10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頭結氣,連胸背痛,及吐酸水,日夜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2升7合,絞去滓,分3次溫服,每服相去如人行7-8裡。須利,加檳榔末1兩半,湯欲熟時納之,甚安穩,3日服1劑,頻服5-6劑,可則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大腹皮(銼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曬乾)半兩,杏幹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令黃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訶黎勒皮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勞咳嗽,喘滿氣逆,痰唾不利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白朮(銼,微炒)1兩,防己3兩,黃芩(去黑心)3兩,射干3兩,澤瀉3兩,桑根白皮(炙黃色,銼)3兩,澤漆葉(切,微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痢後遍身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先以水3盞,煮大豆1合,取2盞,去滓入藥,煎取1盞,分為2服。未愈,頻服兩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,銼)2兩半,桑根白皮(炙,銼)2兩半,白朮2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防己1兩半,旋覆花3分,檳榔(銼)、大黃(銼,微炒)、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80枚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上喘,心下妨悶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先別用麻黃1分,水1盞半,煎5-7沸,掠去沫,下藥並生薑1分(拍破),同煎至6分,去滓,空腹服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防己1兩半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旋覆花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白朮1兩,紫蘇莖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上攻,身體腫滿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先以水煮黑豆,取汁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乾薑(炮)2兩,澤瀉2兩,桂(去粗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腰脊膝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近晚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木香1兩半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1兩半,犀角(鎊)2兩,羚羊角2兩,吳茱萸(湯浸,炒)2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龍齒(搗碎)2兩半,貝母(去心,炮)7枚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風毒上衝,心松驚悸,心下堅滿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紫蘇葉3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兩,升麻3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兩,柴胡(去苗)3兩,檳榔(銼)12枚,犀角(鎊)3兩,梔子仁3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腫滿,氣急上氣,心悶煩熱,嘔逆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同煎至6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升麻半兩,常山半兩,蜀漆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病發熱,煩躁,身面皆黃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薏苡仁(炒)4兩,丹參2兩半,獨活(去蘆頭)2兩半,防風(去叉)2兩半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兩,防己3兩,五加皮3兩,黃耆3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兩,升麻3兩,麻黃(去根節)4兩,羚羊角(鎊)2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石膏(研如粉)10兩。

功效主治

江東春夏暑溼鬱蒸,毒氣攻擊,腳氣發動,兩腳痠疼,或浮熱腫滿,或皮毛焦乾,或腳疼不能久立,筋急抽痛,時衝心悶,胸膈痰積,噁心欲吐,四肢(疒帬)痺,十指不仁,腹脹氣妨,頭旋目眩眼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,除石膏外,銼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浸1宿,來晨煎取8分,去滓,空腹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3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脅逆滿脹渴,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盞,煎取1盞半,去滓,分3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人參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黃耆(銼)1兩,鱉甲(去裙襴,醋浸,炙黃)1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,炒幹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分,木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,脾胃氣弱,痰欽不消,胸滿氣逆,嘔吐減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個(去核),煎至6分,去滓,空腹溫服,日午、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人參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紫蘇(微炒)1兩,酸棗仁(炒)5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躁不得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溫服,分2服相次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芍藥半兩,食茱萸半兩,熟乾地黃(洗,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氣滿不得眠,手足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大棗2個(去核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麥冬1錢半,茯苓1錢半,半夏1錢半,陳皮1錢半,白朮1錢半,人參1錢,甘草1錢,烏梅半個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煩渴,兼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6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6兩,款冬花6兩,獨活(去蘆頭)6兩,檳榔(銼)6兩,桂(去粗皮)5兩,防風(去叉)5兩,防己5兩,甘草(炙)4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4兩,地骨皮(去土)10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蒸。苦心驚悚粟,男子因讀書損心氣,傷思慮,過損心,吐血,心煩多忘,失精神,或身體癢瘙,風癬,或胸中氣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先煎山澤根,取水1盞半,入藥並生薑半分(切),大棗3個(擘破),同煎取1盞,去滓溫服,每早晨、日晚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三因》卷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3兩(湯洗10次),茯苓1兩8錢,熟地黃1兩8錢,橘皮1兩2錢,細辛1兩2錢,人參1兩2錢,芍藥1兩2錢,川芎1兩2錢,旋覆花1兩2錢,桔梗1兩2錢,甘草(炙)1兩2錢。

功效主治

憂怒兼併,氣攻血溢,停留胃管,噯聞血腥,嘔吐食飲,及妊娠惡阻,中脘宿冷,冷血侵脾,惡聞食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大錢,水2盞,加生薑7片,煎7分,去滓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皮)3兩,桑根白皮(銼)3兩,防己3兩,木香3兩,黃芩(去黑心)3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研)2兩半,木通(細銼)2兩,大腹七顆(連皮子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盛發,兩腳浮腫,小便赤澀,心腹妨滿,氣急,坐臥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取7分,去滓,早、晚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木通(銼)2兩,芍藥1兩半,吳茱萸(湯洗,倍幹,炒)1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)1兩,檳榔3枚(銼),紫菀(去苗土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鼓脹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、空心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芍藥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木香半兩,芎藭半兩,鬼箭羽3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屍注。發作無時,腹脹喘急,上衝心胸,傍攻兩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4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4兩,甘草(炙,銼)2兩,人參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桂(去粗皮)5兩,半夏(湯洗7遍)5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癉。口甘,咽乾,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1兩,人參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丁香半兩,木香半兩,白朮1兩,草豆蔻(去皮)2兩,檳榔(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3錢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胃冷不思食,痰逆多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分,荊芥穗1分,檳榔(銼)1分,木香3銖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實熱,腰胯強急,面色焦黑,小便赤澀,心胸滿悶,兩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停飲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良久,煮淡漿粥補之。服枳殼湯吐後,服本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桔梗(銼,炒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透)2兩,白朮2兩,人參2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厥逆滿急,食飲妨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小塊(拍破)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黃連(去須,炒)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飧洩,米穀完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人參1兩,白朮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五味子1兩,黃耆1兩,桂(去粗皮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腹冷腹脹,及虛氣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3分,黃連(去須)3分,生乾地黃(焙)3分,梔子仁3分,桂(去粗皮)3分,栝樓根3分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後,身體虛熱,胸中痞隔,口舌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4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4兩,石膏5兩,茅根(銼)1升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。口乾唇焦,心脾臟熱,唯欲飲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冬瓜1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澤瀉1兩,白朮1兩,黃連(去須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大黃(生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壅滯,暴渴引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小麥半匙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澤瀉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杜仲(去粗皮,炙)2兩,桑白皮(銼)3兩,桂(去粗皮)1兩,磁石(搗如麻粒大,淘去赤水)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氣不宣通,膈壅停水,不下至腎,腎消肌肉化為小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錢匕,水2盞,加大棗3個(擘破),薤白5莖(細切),煎至1盞,去滓,分2服,空腹溫服,如人行10裡,再服,至晚亦然。此藥內消,不吐利,服1劑訖,津液未通,血脈未行,肌膚未潤,更服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麥(薛米)(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1兩,陳曲(炒)1兩,半夏(薑汁浸2宿,切,焙乾)1兩,草豆蔻(去皮)3個,青橘皮(湯浸,去白)半兩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膈氣痰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人參3兩,甘草(炙)2兩,白朮2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下築悸,腎氣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癰疽驗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錢,桃仁(去皮尖)1錢,甜瓜子(研)2錢,芒消2錢,大黃(炒)2錢,牡丹皮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腸癰。

使用方法

作1劑。水2鍾,煎1鍾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癰疽驗方》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薏苡仁1兩,皂角刺1兩,木瓜1兩,白芷1兩,當歸尾1兩,生地黃1兩,川牛膝1兩,白芍藥1兩,黃柏1兩,防風1兩,大皂角5錢,川椒5錢,紅花5錢,甘草節7錢,羌活7錢,金銀花2兩。

功效主治

遠年久日一切楊梅天泡瘡毒,甚至腐爛肌肉,流膿出汁,臭不可聞,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作10劑。

注意事項

忌茶。

使用方法

每1劑和土茯苓4兩同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五。

《回春》卷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土茯苓4兩(搗汁),桔梗1兩,防風1兩,乳香5分,沒藥5分。

功效主治

楊梅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注意事項

忌茶水、鐵器。

使用方法

水5碗,煎至3碗,溫服,1日服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八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乾地黃4兩,人參3兩,桂3兩,甘草2兩,麥門冬1升(去心),半夏6兩(洗去滑),生薑1斤。

功效主治

驚憂怖迫逐,或驚恐失財,或激憤惆悵,致志氣錯越,心行違僻,不得安定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又殺烏雞取血及肝心,煮3升,分4服,日3次,夜1次。其間少食無爽,作3劑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醫學正印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錢,阿膠1錢,吳茱萸1錢,麥冬1錢,人參1錢,芍藥1錢,白朮1錢,甘草5分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卒驚與舉重腰痛,腹滿與胞急,卒有所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水2鍾,煎1鍾,入膠再煎2沸,看膠烊,放溫,空心服,滓再煎,飢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印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2兩,芎藭1兩,乾薑1兩,芍藥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,人參1兩,枳實3分(炙)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入腹,心下如刺,不得臥,或在脅下,轉動無常,腹滿短氣,惙惙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,大酢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1日服3次。若病劇者,可相去如人行5裡頃1服。服1劑不愈,不過2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錢,白朮1錢,陳皮1錢,香附1錢,烏藥1錢,炙草5分,紫蘇莖葉5分,木瓜3片。

功效主治

子氣。孕婦自6-7個月以來,兩足腫大,行步艱難,腳指間有黃水出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2分,蚱蟬3個(炙),雀甕2個(炙),蛇蛻皮半分,鐵精1分,芍藥1分,麻黃(去節)1分,黃耆1分,柴胡1分,當歸1分,人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少小滯實不去,內有熱,搖頭弄舌,欲作癇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。以水3升,先煮麻黃10沸,去沫,納諸藥,煮1升5合,分為4服,100日兒1日服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(炒)、熟地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澤瀉、黃芩、梔子(酒炒)、甘草(炙)、厚朴(薑汁炒)、麥門冬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7-8個月前後,面目四肢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分,黃芩1分,鉤藤1分,大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兒生7日後,有熱欲作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升,煮3合,為3服或5服。多者加黃芩1分;出生3-7以後者,加大黃1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皮)、澤瀉、香附子、橘紅、大腹皮、幹生薑、桑白皮(細銼,炒)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不實,手足浮腫,小便秘澀,氣急喘滿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醫心方》卷六引《深師方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飴膠8兩,白朮4兩,茯苓4兩,乾薑2兩,甘草2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著之為病,從腰以下冷痛而重如5000錢,腹腫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納飴令烊,分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六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1兩,白朮1兩,郁李仁1兩,杏仁1兩,旋覆花1兩,檳榔5枚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五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厚朴4兩,檳榔2兩,白朮2兩,生薑10兩(一方有吳茱萸、人參皆2兩)。

功效主治

心頭氣結,連胸臍皆痛,及吐酸水,日夜不止。

注意事項

忌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水9升,煮2升7合,絞去滓,分溫3服,每服約去如人行7-8裡。須利,加檳榔末1兩5錢,湯欲熱時入之,3日服1劑,屢服5-6劑,可則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五。

《得效》卷四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兩(湯洗7次),茯苓2兩,熟地黃2兩,橘皮1兩2錢,細辛1兩2錢,人參1兩2錢,芍藥1兩2錢,川芎1兩2錢。

功效主治

憂怒並氣攻,血溢停留胃管,噯聞血腥,嘔吐飲食及妊娠惡阻,中脘宿冷,冷血侵脾,惡聞食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大錢,水2盞,加生薑7分,煎7分,去滓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四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。

功效主治

虛汗,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煎烏梅、陳艾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生黃芩3分,當歸身4分,肉桂5分,炙甘草5分,豬苓6分,茯苓6分,澤瀉1錢,芍藥1錢5分,蒼朮2錢,生薑2錢,升麻2錢,柴胡2錢。

功效主治

因傷冷飯水洩,一夜走十行,變作白痢,次日其痢赤白,腹中(疒丂)痛,減食,熱躁,四肢沉困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,分作2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茯苓(去皮)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溼瀉。飲食傷瀉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水煎1兩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: 茯苓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皮)、桔梗(去蘆)、天花粉(淨)、半夏(湯泡)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痰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、麥門冬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