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芙蓉(葉、花)。
外科感染。
曬乾,為末,加凡士林調成1:4軟膏。
外敷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蓖麻子1兩,冰片3分。
中風口眼斜。
共搗為膏。
在左,以此塗右;在右,以此塗左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。
芙蓉葉(秋採)6錢,榆面2兩,生大黃5錢,皮消1兩。
陽瘡紅焮。
上為細末,蔥汁、童便調。
敷患處,留頂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芙蓉葉8兩,大黃8兩,澤蘭葉8兩,黃柏8兩,黃芩6兩,黃連6兩,冰片2錢。
急腹症手術後併發腮腺炎,軟組織感染初期,有紅腫熱痛而膿未形成者。丹毒、蜂窩織炎、癤、癰、乳腺炎初起。
上為細末,按7份凡土林3份藥的比例調成膏。
外敷。
《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》。
芙蓉葉10g,大黃10g,番瀉葉10g,黃連10g,黃柏10g,冰片3g。
丹毒、蜂窩組織炎、癤痛初起及給節紅斑。
《中西醫結合面板病學》。
芙蓉葉(或皮或根亦可)、黃荊子各等分。
癰疽發背諸毒。癰疽發背,腫痛如錐刺,不可忍者。
入石臼內搗極爛,用雞子清調。
搽於瘡上,留頂。
《回春》卷八。
山布瓜根、芙蓉葉、紫荊皮、凌霄根皮、天南星、天布瓜、雞屎根(取皮)、背子蜈蚣。
手、臂、腕、臑、胕、掌等處結毒,焮赤腫痛。
上砍爛,入些醋。
加溫塗敷患處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三。
紫荊皮1兩,南星1兩,芙蓉葉2兩,獨活5錢,白芷5錢,赤芍藥5錢。
打撲傷損,腫痛紫黑,色久不退者。
上為末,生薑汁、茶清調。
加溫貼敷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六。
料炭灰半升,桑柴灰半升,蕎麥秸灰半升(上灰用熱湯淋取2升,熬至5分,又用:),獨角仙1個(不用角),紅娘子半錢(不去翅足),糯米49粒,石灰1兩(風化者)。
大小諸靨子遍滿頭面或身體者。
上為末,將前項灰汁調如麵糊相似,在瓷盒子內於上底理5-7日,取出使用。
忌姜、醋、魚、馬肉。
取瘢痕靨內刺破,用細竹籤子點之放藥,用溼紙揩藥,再點至三上,見瘢痕時,冷水淋洗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