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10分(炙),枳實10分(破,水漬,炙幹),柴胡10分,芍藥10分。
少陰病,寒邪變熱傳裡,腹中痛,小便不利,洩利下重,四肢厥逆;及肝脾不和,胸腹疼痛,洩利下重等。現常用於急慢性肝炎、急慢性膽囊炎、膽石症、膽道蛔蟲症、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腸神經官能症、胰腺炎、闌尾炎、肋間神經痛及婦女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盆腔炎等屬於肝鬱氣滯,肝脾失調者。
上為末。
陰證厥逆上過於肘,下過於膝,乃不當用;如屬寒厥的四肢不溫不宜用,肝陰虛或中氣虛寒者亦不宜用。
每服方寸匕,白飲和服,日3次。
《傷寒論》。
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製,銼)。
傷寒,霍亂吐利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頻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太陰玄精石3分(末),硫黃1兩,不灰木1分,盆消1分(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)。
陰毒傷寒,手足厥,身冷,脈細。
上為細末,入在銚子內,以盞子蓋,週迴用溼紙閉縫,安火上,紙幹為度,取出細研,入龍腦半錢,乾薑末半兩,拌勻。
每服半錢匕,冷艾湯調下。肌體暖是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