鶴蝨、艾葉、榼藤子、白膠香各等分。
漏瘡。
上銼散。
用瓦餅子內燒煙,燻患處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乾薑2兩,阿膠2兩,柏葉2兩,艾1把。
吐血內崩上氣,面色如土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1升,納馬通汁1升,煮取1升,頓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二,名見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艾葉1兩(微炒),白石脂2兩,白朮3分,龍骨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久冷痢,食不消化,四肢不和,心腹多痛,少思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艾葉3分(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芎藭3分,乾薑3分(炮裂,挫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桑寄生3分。
妊娠胎動不安,腹內(疒丂)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艾葉3分(微炒),地榆1兩(銼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當歸1兩(微炒),赤石脂3分。
墮胎後,惡物下,四體虛,困悶不能自勝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淡竹瀝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艾葉1兩(微炒),黃柏3分(塗蜜微炙,銼),赤芍藥3分,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地榆3分(挫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產後膿血痢久不愈,腸胃疼痛,不思飲食,漸加羸瘦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艾葉(微炒)2兩,阿魏(搗碎,炒令黃燥)2兩,乾薑(炮裂,銼)2兩,當歸(銼,微炒)2兩,龍骨2兩,黃耆(銼)2兩,熟乾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月水不斷,吃食減少,四肢黃瘦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艾葉2分(微炒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白芍藥1兩,芎藭半兩,熟乾地黃1兩半,續斷1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桑耳半兩,敗醬3分。
產後惡露不絕,臍腹時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生薑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艾葉3分(微炒),丹參3分,熟乾地黃1兩半,黃耆1兩半(銼),芎藭1兩,忍冬1兩,地榆1兩(銼)。
婦人崩中五色,及產後餘疾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兩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艾葉1兩(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龍骨1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芎藭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熟乾地黃1兩半,赤石脂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硫黃3分(細研),縮砂半兩(去皮)。
婦人赤白帶下,日夜不止,身體黃瘦,不思飲食;婦人漏下,淋漓不斷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艾葉、五倍子、白膠香、苦楝根各等分。
漏瘡。
上為細末,作香炷。
放在長桶內,坐燻瘡處。
《杏苑》卷八。
艾葉1兩(微炒),赤石脂1兩半,白茯苓1兩。
妊娠胎動下血,心煩悶亂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白龍骨1兩,艾葉半兩(炒令微黃),黃耆1兩半(銼),地榆1兩(銼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白芍藥1兩,熟乾地黃1兩。
五痔下血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艾葉1兩(微炒)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,地榆半兩(銼)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。
久血痢,小腹結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艾葉3分(炒),白芍藥3分,熟乾地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從高墜下,傷於五髒,微者唾血,甚者吐血;及金瘡傷經,血出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竹茹1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