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瀝湯

《聖惠》卷七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漢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五味子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澤瀉3分,芎3分,牛膝3分(去苗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石斛3分(去根,銼),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,以帛包之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及腎臟虛冷,小便色白稠濁,日夜數無常,腰脅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大棗3枚,與磁石包子同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(去脂膜,切),五味子3兩,當歸1兩,甘草(炙)1兩,芎1兩,遠志(去心)1兩,芍藥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茯苓1兩,乾地黃4兩,生薑4兩(切),黃芩1兩,桂心1兩,大棗2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挾風,以致乳石散發後,虛熱羸乏,或腳疼腰痛。胸膈痞滯,心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煮腎,取8升,納諸藥,煎取3升半,去滓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五味子1兩,石斛(去根)1兩,澤瀉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桑上寄生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栝樓根1兩半,地骨皮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不足,小便利數,呼吸短氣,煩渴引飲,膀胱滿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入羊腎1分(細切),先煎1-2沸,次入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2枚(劈破)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溫服,食後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(洗,銼,焙)1兩,澤瀉1兩,遠志(去心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龍骨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五味子1兩,赤茯苓(去皮)1兩,芎1兩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髒氣不足,內燥發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羊腎1只(去筋膜,切開),先用水1盞半煮羊腎,取1盞,去腎,入藥末3錢匕,再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白羊腎1具(去脂膜,切),黃耆(銼)1兩半,杜仲(銼,炒)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生薑(切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1兩,人參半兩,棗5枚(去核),磁石3兩(捶碎,綿裹)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,小便白濁如脂。

使用方法

上除羊腎、磁石外銼碎,分為2劑。先以水4升,煎腎與磁石至2升,去腎下諸藥,再煎取8合,去滓,食前分2次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桑螵蛸10枚(切破,炙令黃),犀角屑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五加皮1兩半(銼),杜仲(去粗皮,塗酥,炙,銼)1兩,木通(銼)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赤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胞痺,少腹急痛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羊腎1只(去脂膜,切)、竹瀝少許,同煎至1盞,去滓,空腹頓服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獖豬腎1對(切去脂膜),豉半兩,大棗4枚(劈破),生薑1兩(切),蔥白3小莖(切)(上5藥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同煎後藥),熟乾地黃1兩,桂心半兩,白朮半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黃耆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蓐勞,心神煩熱,頭痛口乾,身體或寒或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入前藥汁中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分2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雞膍胵1兩(微炒),遠志1兩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桑螵蛸1兩(微炒),澤瀉1兩,熟乾地黃1兩,桂心1兩,當歸1兩,龍骨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2兩(去心),五味子半兩,磁石3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),白茯苓1兩,芎2兩,玄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(疒肖)腎。腎氣虛損,發渴,小便數,腰膝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先以水1大盞,煮羊腎至1盞,去水上浮脂及腎;次入藥5錢,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(去蘆頭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澤瀉3分,桑寄生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半兩,熟乾地黃1兩半,栝樓1兩,桂心3分,五味子3分,黃耆1兩(銼),白龍骨1兩,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),白茯苓1兩,地骨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內不足,便數,四肢瘦,心神煩,不能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先以水1大盞半,煎腎至1盞,去腎,入藥末半兩,加生薑半分、大棗3枚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分為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桔梗8分,桑皮1錢半,甘草5分,條芩1錢半,赤苓1錢半,山梔1錢半,麥冬3錢(去心),紫菀2錢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轉胞,脈沉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,以帛包之),巴戟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沉香半兩,石斛半兩(去根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肉桂1兩(去皺皮),白茯苓半兩,牛膝3分(去苗),黃耆半兩(銼),五味子半兩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澤瀉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熟乾地黃1兩,山茱萸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,兩耳常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加生薑半分,與磁石包子同煎至5分,去滓,空心及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遵生八箋》卷四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乾地黃6分,黃耆6分,茯苓6分,五味子4分,羚羊角4分,桑螵蛸3兩(炙),地骨皮1兩,桂心1兩,門冬5分(去心),磁石1錢2分(打碎,水洗令黑汁出盡為止)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虛羸,五勞七傷,風溼髒虛,耳聾目暗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大蒜、生蔥、冷陳滑物。

使用方法

將羊腎2個(豬腎亦可,去脂膜,切如柳葉),以水4升先煮之,待水去半升即掠去水上肥沫及腎滓,取汁煎諸藥,澄清去滓,分為3服,空心平旦服之。三伏日各服1料,亦可隨人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遵生八箋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一引《近效方》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6兩,芎6兩,茯苓6兩,五味子6兩,防風6兩,澤瀉6兩,獨活6兩,玄參6兩,人參6兩,牛膝6兩,麥門冬(去心)8兩,地骨皮8兩,桂心,甘草3兩(炙),丹參5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,如大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1劑分為24貼,每貼加生薑1兩(切)、杏仁14枚(去尖,碎),以水3升,煮取1升,去滓澄清,取9合頓服,每日1貼,晚間以氣下心胸空為妙。10服以後,身力不可當,常須護惜將養之,以飲食補之,每年春、夏、秋、冬各服1劑,勝服腎氣丸20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一引《近效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廣濟》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(去脂,切8片),茯苓3兩,五味子2兩,肉蓯蓉3兩,牛膝2兩,防風2兩,黃耆2兩,澤瀉2兩,五加皮2兩,地骨皮2兩,磁石6兩,桂心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酢物、油膩、陳臭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5升先煮腎,取1鬥,去腎入諸藥,煎取3升,去滓,分溫服,間隔如人行7-8裡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廣濟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崔氏方》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(切),黃耆2兩,乾薑4分,當歸2兩,甘草2兩(炙),黃芩2兩,遠志2兩(去心),五味子3合,芍藥3兩,澤瀉2兩,人參2兩,茯苓2兩,大棗20枚(擘),桂心2兩,防風2兩,麥門冬4兩(去心),乾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酢物、海藻、菘菜、蕪荑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9升,先煮腎,減4升,即去腎入諸藥,煮取3升2合,絞去滓,每服8合,空腹分服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崔氏方》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豬腎1具(去脂膜),附子4分(炮),芎4分,牡丹4分,桂心4分,茯苓8分,乾地黃6分,人參4分,桑螵蛸8分(炙),磁石8分(研如粉),牡荊子8分,當歸4分,黃耆8分,菖蒲8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、六極、八風、十二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餳、冷水、醋、生蔥、蕪荑、胡荽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7升,煮腎取1鬥1升,去腎納藥,煎取4升,分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八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,磁石5兩,玄參4兩,茯苓4兩,芍藥4兩,芎3兩,桂心3兩,當歸3兩,人參3兩,防風3兩,甘草3兩,五味子3兩,黃耆3兩,地骨皮2升(切),生薑8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寒虛為厲風所傷,語言謇吃不轉,偏枯,胻腳偏跛蹇,緩弱不能動,口言音混濁,便利仰人,耳偏聾塞,腰背相引痛。虛勞損羸乏,咳逆短氣,四肢煩疼,耳鳴面黧黯,骨間熱,小便赤黃,心悸目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5升,煮羊腎取7升,下諸藥,取3升,去滓,分3服,可服3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八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羊腎1具(豬腎亦得),芍藥3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乾地黃3兩,當歸3兩,乾薑4兩,五味子2合,人參2兩,茯苓2兩,甘草(炙)2兩,芎2兩,遠志(去心)2兩,黃芩1兩,桂心6兩,大棗2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腎病,骨極虛寒,面腫垢黑,腰脊痛不能久立,屈伸不利,驚悸上氣,少腹裡急痛引腰,腰脊四肢常苦寒冷,大小便或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酢物、蕪荑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5升,煮腎取1鬥,除腎納藥,煮取4升,去滓,分為4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,以帛包之),肉蓯蓉1兩(酒浸,去皺皮,微炙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黃耆3分(銼),熟乾地黃1兩,桑螵蛸1兩(微炒),桂心3分,石南3分,五味子3分,白龍骨3分,白茯苓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耳鳴,四肢羸瘦,小便滑數,夜臥多寒,吃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生薑半分,棗3枚,與磁石包子同煎至5分,去滓,空心及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3分,熟乾地黃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山茱萸3分,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,以帛包之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去皺皮,炙令幹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虛,兩耳常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用羊腎1對(切去脂膜),加生薑半分、薤白3莖,與磁石包子同煎至5分,去滓,空心及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桑根白皮(銼)2兩,黃耆(銼)3分,五味子(去梗)3分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3分,防風(去叉)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澤瀉3分,巴戟3分,天(去心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山芋3分,丹參3分,茯神(去木)3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分,石斛(去根)1兩,磁石(煅,醋淬2-7遍)1兩,杜仲(去粗皮,銼,炒)3分,人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腰痛,腎臟虛冷,腳弱不能行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先用水2盞煮羊腎1只,至1盞去腎,入藥末3錢匕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五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腎瀝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錢(炮黑),肉桂1錢(去皮),萆薢1錢半,覆盆子3錢(炒),山藥3錢(炒),炙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溺瀝,脈虛遲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