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冬藤4兩,栝樓根1兩,甘葛根1兩,川芎1兩,烏梅1兩,綿黃耆(炒)1兩,甘草1兩,蘇木1兩。
癰疽邪氣盛而真氣虛者。
上作4劑。水酒煎服。
《外科精要》卷三。
南硼砂半兩,馬牙消(另研)半兩,芒消(另研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人參1兩,辰砂2錢半,片腦1字,麝香1字。
嬰孩驚熱、潮熱、虛熱、積熱,五臟蘊熱,上焦壅熱,手足心熱,喉中多痰,面色或紅或白,變蒸(口茲)牙,鼻流清涕,氣急,肝肺壅熱,目赤咳嗽;或被人物所驚,夜啼睡臥不安,心中驚怖,情緒不快;或傷寒漸安,尚有餘熱未除。
上為末,以瓷器收之。
遇有此證,服1匙,麥門冬湯調下;氣喘咳嗽,桑白皮湯調下;常服薄荷湯下。
《嬰童百問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