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18銖,麥門冬10銖,甘草5銖,甘遂2銖,硃砂2銖,蠟10銖,蕤核仁18銖,牡蠣8銖。
小兒身熱頭痛,食飲不消,腹中脹滿,或小腹絞痛,大小便不利,或重下數起。
上以湯熟洗巴豆,研,新布絞去油,別搗甘草、甘遂、牡蠣、麥門冬,下篩訖。研蕤核仁令極熟,乃納散更搗二千杵,藥燥不能相丸,更入少蜜足之。
半歲兒服如荏子1雙,1-2歲兒服如半麻子1雙,3-4歲者服如麻子2丸,5-6歲者服如大麻子2丸,7-8歲兒服如小豆2丸,9-10歲,微大於小豆2丸,常以雞鳴時服,至日出時不下者,熱粥飲數合即下,丸皆雙出也。下甚者,飲以冷粥即止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代赭(研)8分,丹砂(研)8分,大黃8分,青木香5分,當歸5分,桂心4分,犀角3分(屑),巴豆6分。
小兒及大人腹中宿食積成癥癖,兩脅妨悶,氣息喘急,不能食,面黃,日漸消瘦,腹大脹硬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10歲兒服大豆2丸,6歲者小豆許2丸,以下臨時斟酌。要瀉病出為度,久疾日1丸,以溏洩而已,不在猛瀉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五引《廣濟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