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菀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白朮半兩,木香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炒)3分,桂(去粗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心痛,連兩脅,不得太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、食前以檳榔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)1兩半,貝母(去心)1兩半,人參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1分,款冬花(去梗)1兩1分,百部1兩1分,甘草(炙,銼)3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3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上氣,胸膈煩滿。肺感風冷,咳嗽失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10丸,加至20丸,飯後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引《指南方》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、官桂、五味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咳嗽喘急,唾如濃涕,漸漸瘦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用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3分(去苗土),柴胡3分(去苗)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皂莢半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)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,去汗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黃連半兩(去須),肉桂半兩(去皺皮),赤茯苓半兩,菖蒲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痃癖氣,心腹滯悶,面色萎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巴豆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一引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丁香、木香、藿香、當歸、人參、白茯苓、官桂、黃連、大黃、白朮、桔梗、蓯蓉(酒浸)、乾薑(炮)、柴胡、檳榔、防風、陳皮、車前子、蓬術、菖蒲、熟地黃、吳茱萸、厚朴(制)、天門冬、皂角(去皮絲,酢炒)、川烏、縮砂仁、肉豆蔻、黃耆、防己、鱉甲(酢炒)、羌活、紫菀、川椒、巴豆(去油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腹內久患疾癖如碗大,及黃病,每朝氣並起,時衝心,繞臍絞痛,亦如蟲咬;十種水氣,翻胃,噎塞吐逆,飲食不下;天行時氣;婦人多年月露經隔不通,或多或少,腹內懷孕,天陰發夢與鬼交,腹內生瘡,及墮胎血膿,婦人腹痛,產後血痢,難產,子死腹中,赤白帶下,室女血氣不通;小兒狂病、驚風、疳疾;三十般病證疼痛,並痔漏風邪,赤白痢,中毒,寸白蟲,霍亂,咳嗽,大便不通,傷肉、傷面、傷酒,肺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搗千下,油紙裹,旋丸如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亦利為度。如不飲酒,米湯送下;小兒2-3丸,看虛實用。引子隨後用:痔漏風邪,酒下;赤白痢,訶子湯下;墮胎血膿,酒下;中毒,甘草湯下;一切氣,升麻湯下;寸白蟲,檳榔湯下;霍亂,乾薑湯下;宿食不消,生薑湯下;咳嗽,杏仁湯下;洩痢,黃連湯下;吐逆,生薑湯下;大便不通,燈草湯下;食癖氣,麵湯下;頭痛,熱酒下;腰痛,豆淋湯下;傷肉,肉湯下;傷面,麵湯下;傷酒,酒下;肺風,杏仁湯下;腹痛,芍藥湯下;時氣,井花水下;小兒驚風,防己湯下;小兒疳疾,乳下;氣痛,乾薑湯下;月信不通,艾湯下;婦人腹痛,川芎湯下;酒氣衝心,酒下;產後血痢,當歸湯下;難產,益智湯下;解內外傷寒,木香湯下;室女血氣不通,酒下;子死腹中,葵子湯下;赤白帶下,葵花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一引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土)2錢半,款冬花(去梗)2錢半,白前2錢半,人參半兩,甜葶藶(炒)半兩,烏梅肉半兩,御米殼1兩半(去蒂,蜜水拌勻,炒黃熟)。

功效主治

遠年近日咳嗽,痰涎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-5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引《指南方》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土枝梗)、五味子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後咳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含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3分,紫菀3分,附子3分,款冬花3分,橘皮3分,半夏3分,杏仁3分,細辛半兩,甘草半兩,乾薑半兩,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姜、棗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一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,半夏曲半兩,阿膠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胃勞傷,痰涎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臨臥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真紫菀、茜根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、咯血、嗽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含化1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2錢,款冬3錢,甘草(炙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新咳嗽氣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1丸,白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八,名見《千金方衍義》卷十八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5分,桑根白皮5分,貝母5分,半夏5分,五味子5分,射干5分,百部5分,款冬花4分,皂莢4分,乾薑4分,橘皮4分,鬼督郵4分,細辛4分,杏仁8分,白石英8分,蜈蚣2枚。

功效主治

積年咳嗽,喉中呀聲,一發不得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稍加至20丸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八,名見《千金方衍義》卷十八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5分,貝母5分,百部根5分,款冬花5分,五味子5分,半夏(洗)5分,射干10分,芫花根皮4分(切,熬令焦),乾薑4分,橘皮4分,杏仁8分(去皮尖雙仁,熬),蘇子4分,白石英8分(研),鍾乳10分(研)。

功效主治

氣嗽,並下焦冷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羊肉、餳、諸生冷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酒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2兩,款冬花2兩,細辛2兩,甘皮2兩,乾薑2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上氣,喘息多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食前服下,1日3次。又方如櫻桃大。含1丸,稍咽其汁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1兩(去苗土),漢防己1兩,貝母1兩(煨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款冬花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木香1兩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咳嗽,氣短,不得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: 紫菀丸

配方組成

紫菀(去苗)2兩,蛤蚧1枚(大者,皂莢水浸1宿,塗酥,炙)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蜜浸1宿,炒)2兩,款冬花(用蕊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馬兜鈴(炒)1兩,黃耆(細銼)半兩,赤芍藥半兩,當歸(銼,焙)半兩,貝母(生薑汁浸1宿,焙)半兩,白藥子半兩,半夏(生薑汁浸1宿,焙)半兩(以上6味併為細末),棗4兩(蒸熟,去皮核),大麻子半升(水浸,研爛,去滓取汁),栝樓30枚(大,肉爛研取),龍腦(研)半分(以上4味並研為膏)。

功效主治

肺咳唾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20味,以前藥末入在後膏內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煎麥門冬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