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通1兩(銼),黃芩1兩(去黑心),冬葵子1兩(微炒),生乾地黃(焙)1兩。
妊娠小便不通,及胞轉臍下脹痛。
上為末,用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燈心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磁石3兩(煅赤,醋淬九次),石菖蒲1兩,遠志1兩(去心),破故紙(炒)1兩,木通半兩,麝香1錢(別研)。
耳聾。
上為細末,用蔥白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至40丸,食前煎通草湯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木通葉6錢,牡蠣4錢,麥門冬2錢。
產後百日內,不乳出者。
上為細末,為丸如大豆大,蒲黃為衣。
忌五辛、生蔬。
每服45粒,日3夜3。
《產科發矇》卷四。
木通半兩(銼),細辛半兩(去苗葉),桂半兩(去粗皮),菖蒲半兩,當歸半兩(切,焙),甘草半兩(炙,銼)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附子1分(炮裂,去皮臍),礜石(研如粉)1分。
耳鳴耳聾。
上為末,旋以蔥汁為丸,如棗核大。
綿裹塞耳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木通(銼)1兩,車前子(酒浸,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連翹(去梗)1兩,玄參1兩,知母1兩。
風熱氣毒結成瘰癧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發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臘茶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木通半兩(銼),椒目半兩(微炒,去汗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川芒消1兩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留飲宿食,寒熱煩滿。
上為末,別搗葶藶、杏仁如膏,和諸藥末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木通半兩(銼),菖蒲半兩,磁石半兩(煅,醋淬7遍,研),燻陸香半兩(研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雙仁皮尖,炒,研),巴豆半兩(去皮殼,炒,研),蠟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。
久聾不瘥。
上藥除研外,搗羅為末,次將諸藥入鵝膏,同搗可丸,捻如棗核大。
綿裹塞耳中,每日換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木通(銼)半兩,昆布(洗去鹹味)半兩,乾薑(炮裂,銼)半兩,甜葶藶(隔紙炒令紫色)半兩,羚羊角屑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海藻(洗去鹹味)1分,射干1分,檳榔1分。
小兒癭氣,咽喉腫塞妨悶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木通1兩(銼),玄參1兩,連翹1兩,川升麻1兩,敗醬3分,大麻仁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3分,犀角屑3分,黑豆1兩(炒熟,去皮),昆布1兩(洗去鹹味)。
瘰癧結腫,身體寒熱,心胸壅滯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以酸漿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木通2兩(銼),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紫蘇莖葉1兩,柴胡1兩(去苗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五味子1兩。
肺氣實,上焦煩熱,短氣胸滿,呼吸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木通1兩(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桂心2兩,細辛1兩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風失聲,聲噎不出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木通1兩(銼),細辛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鼻塞,氣息不通。鼻有息肉及鼻齆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棗核大。
每夜臨臥納1丸於鼻中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