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皮(去粗皮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甘草(炙)1兩半,葳蕤1兩半,木通(銼)1兩半。
粘睛翳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、臨臥溫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川芎2兩,當歸2兩(酒洗),秦艽1兩(酒洗),荊芥1兩(取穗)。
產後氣血大虛,風邪入於頭腦作痛者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錢,食後白湯送下。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。
秦艽1兩(去苗),烏蛇3兩(酒浸.去皮骨,灸微黃),牛蒡子3分(微炒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梔子仁3分,犀角屑3分,赤茯苓1兩,苦參1兩(銼)。
渴利後,肺臟風毒外攻面板,生瘡瘙癢,心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煎竹葉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秦艽1兩(去苗),梔子仁1兩,茵陳1兩,檳榔2兩,商陸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。
陰黃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溫水送下,日3-4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五。
秦艽2兩(去苗),黃耆2兩(銼),漏蘆1兩半,烏蛇4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防風1兩半(去蘆頭),黃連1兩半(去須),苦參2兩(銼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疥瘡、溼疹、頑癬。幹癢,搔之皮起。膿窠疥。慢性溼疹(頑溼瘍)、神經性皮炎(頑癬)、面板瘙癢症(隱疹)、尋常性狼瘡(流皮漏)、盤狀紅斑性狼瘡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體弱者慎用,孕婦忌服。
每服30丸,食後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秦艽半兩(去苗),龍膽1分(去蘆頭),桑銀白皮半兩(銼),地骨皮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柴胡3分(去苗),赤茯苓半兩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羸瘦體熱,心神煩悶,小便赤黃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用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秦艽1兩半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半,苦參1兩半,升麻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惡實2合,大黃(銼,炒)2兩。
肺風熱,面板瘡癬,瘙癢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以溫漿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秦艽(去土)4分,苦參4分,升麻4分,黃芩(去黑心)4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4分,防風(去叉)4分,惡實(炒)4分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5分,蒺藜子(炒)5分。
風毒氣客經絡,成風疽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早晚、食後以蒺藜子煎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秦艽半兩,黃耆(銼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漏蘆(去蘆頭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黃連(去須)半兩。
妊娠瘡疥,煩熱瘙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
川芎2兩,白芍4兩,歸身4兩,香附4兩(醋炒),秦艽4兩,槐花4兩(炒)。
腸風,久風入中。
煉蜜為丸。
口服。
《慎齋遺書》卷七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半,防己1兩半,松脂(煉成者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半,蒺藜子(炒,去角)2兩半,苦參1兩,白朮1兩,芎藭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蒴藋1兩,乾薑(炮)1兩。
風瘙癮疹,搔之愈甚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漸加至30丸,早、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