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皮散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黃芩、川芎、荊穗、宣連、山枝仁、羌活、赤芍、秦皮、黃柏、蔓荊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暴赤腫痛,疼痛灑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用新汲水濾去沙灰,用2大錢煎,溫熱泡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。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3兩,莽草2兩,細辛1兩半,苦參1兩半,黃芩1兩,當歸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粉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洗時用豬蹄湯和藥1兩,同煎20沸,去滓,通手以綿惹洗,以五枝煎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(去粗皮)、黃連(去須)、露蜂房、柴胡(去苗)、蛇銜、鉤藤、紫蘇、胡黃連、丹砂(別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風,赤熱痛,淚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丹砂外,為散,與丹砂末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煎竹葉湯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二引《鮑氏肘後方》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3兩,莽草2兩,細辛、苦參半兩,黃連、黃芩1兩,大黃3分,當歸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兩,水煎,去滓洗之,日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二引《鮑氏肘後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蕤仁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赤芍藥1兩,白薇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熱毒氣攻眼,忽生赤翳,疼痛不可視明,或眼外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3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腫痛有翳,胬肉,多淚難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3兩,辛夷2兩,黃柏5兩(銼),黃連2兩(去須),玄參1兩,莽草1兩(微炙),甘草2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赤眼,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1兩,黃連1兩(去須),梔子仁3分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細辛半兩,蛇銜草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攻眼,瞼垂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局方》卷七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10兩,滑石(桂府者,搗碎)10兩,黃連(去須)10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小兒風毒赤眼腫痛,癢澀眵淚,昏暗羞明。痘毒入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錢,沸湯泡,去滓,溫熱頻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: 秦皮散

配方組成

秦皮(去粗皮)2兩,瞿麥穗1兩半,升麻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梔子仁1兩半,菥蓂子1兩,車前子1兩,大藍實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決明子(炒)1兩,莧實1兩,鈴羊角(鎊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昏暈,不以年月深淺,恐變為內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,臨臥再服。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