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聖膏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二引《德生堂方》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1兩,木鱉子(去殼,別研)1兩,蓖麻子(去殼,另研)1兩,羌活1兩,薑黃1兩,草烏1兩,血竭1兩,大黃1兩,知母1兩,白芷1兩,川烏1兩,白及1兩,白蘞1兩,防風1兩。

功效主治

跌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隨病大小,用好酒、醋、蜜調。敷傷損處,幹再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二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木香1兩,雄黃1兩(細研)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當歸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生,去皮臍),丁香1兩,白芷1兩,黃耆1兩,沒藥1兩,芎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,沉香1兩,細辛1兩,乳香1兩,白檀香1兩,甘松香1兩,蠟2兩,松脂1兩,垂柳枝2兩,柏枝3兩,黃丹1斤,清麻油3斤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癰疽,瘡腫結硬,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先煎油沸,下甘松、檀香、柳、柏枝,以慢火煎半日,俟色赤黑,即濾去滓;下諸藥,文火煎,候白芷色黑,濾出滓;下蠟、松脂令消,以綿濾過;淨拭鐺,卻下藥油,入黃丹,再著火煎,不住手攪,候變色黑,滴安水中如珠子即膏成,以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於帛上攤貼,每日早、晚換之。取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下冷口瘡,咽喉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酸醋1大盞,調熬成膏,再入地龍末半兩攪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臨臥時,先用蔥椒湯洗足拭乾,用藥遍塗兩腳底心,或以帛綿系定。次日必減,未減再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蛇蛻皮1分,烏蛇半兩,五倍子半兩,巴豆20個,雄黃1錢,牙消1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用生油4兩先煎,聞油香即入前4味,候巴豆焦黑色,漉出諸藥不用,入雄黃、牙消2味攪勻,別入黃蠟1兩同熬,以蠟熔為度。

使用方法

用時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車脂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針誤入面板。

炮製方法

上製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攤紙上如錢大,貼之,2日1換。3-5次針自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。

《雜類名方》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杏仁49個,瀝青1兩,木鱉子5個(去殼),黃丹3兩,乳香4錢(另研),麝香、鷹條、輕粉各不拘多少,桃枝(長3寸)49枝,柳枝(長3寸)49枝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及一切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用小油半斤,以締裹當歸、杏仁、木鱉子、桃柳枝,於沙石器內文武火熬,卻用一枝粗槐稍縛短嫩枝攪之,藥焦取出不用;乃離火下黃丹、瀝青攪勻,再上火少時,以滴水不散為度,勿令傷火,軟硬俱不中;後入乳香、麝香、輕粉、鷹條畢,傾於水盆內凝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類名方》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: 神聖膏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沒藥3錢,白及2錢半,乳香3錢,藁本半兩,琥珀2錢半,黃丹4兩,木鱉子5個(去皮),膽礬1錢,粉霜1錢,黃蠟2兩,白膠3兩,巴豆25個(去皮),槐柳枝102條(長1把),清油1斤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將愧柳枝下油內煮焦取出,次下其餘藥物,煮得極焦亦撈出,卻將油澄清再熬成膏子。

使用方法

用緋絹攤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