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礞石2分(末),木香1分(末),硇砂半兩(不夾石者,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粉霜2分(研入),巴豆3分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婦人食癥塊久不消,攻刺心腹疼痛。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取下惡物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礞石半兩(煅),半夏7錢半,南星5錢,茯苓5錢,風化消2錢。
痰證。
上為末,神曲糊為丸。
口服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六。
礞石(研)1兩,乾薑(炮)1兩,蓬莪術(煨,銼)1兩,豬牙皂莢(燒存性,為末)1兩,芫花(醋炒焦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大黃(蒸熟,銼,焙,搗碎末)1兩,京三稜(炮,銼,搗末)1兩,硇砂1兩,木香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5錢,墨(燒過)5錢,白豆蔻(去皮)5錢,檳榔(銼)5錢,丁香1分,訶黎勒皮1分,胡椒1分,巴豆1兩5錢(去皮心膜,研出油)。
脾胃虛寒,宿食不消,攻脅下痛。
上除大黃,京三稜並研藥外,為末,用醋3升飛硇砂,於銀石器內慢火熬30沸,次入巴豆,又熬十數沸,又入京三稜末,又熬五七沸,次入白麵2兩,無灰酒半斤,又熬20沸,次入大黃末,又熬5-7沸,下諸藥末,不住用柳枝攪成膏,硬軟得所,候冷,入末臼搗一千杆,為丸三等,或如綠豆大,或如麻子大,或如黃米大。
每服5丸或7丸,生薑湯送下,量臟腑虛實加減;婦人心痛,醋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三。
礞石1分,巴豆半兩(去心皮,紙裹壓去油),乾薑1分(炮裂為末),硇砂半兩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以上5味,研令細,以米醋1茶碗煎如膏),蓬莪術1分,京三稜1分(微煨,銼),皂莢1分(去皮,塗酥,炙令黃,去子)。
小兒食癥,或時寒熱,四肢黃瘦,不欲飲食。
上為末,以所煎膏為丸,如綠豆大。
三歲兒每服1丸,茶清送下;兒稍大,臨時以意加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青礞石(搗碎)1兩,焰消半兩(同礞石入甘鍋內,用炭火煅令通紅,候冷)。
急慢脾風。
上為末雪糕薄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丸,急風,薄荷、荊芥泡湯調下;慢風,慢脾風,用南木香煎湯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礞石半兩(細研),硼砂半兩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香墨半挺,巴豆1兩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食癥久不消。
上為末,以頭醋3升,化硼砂,研巴豆,入銀鍋子內,微火煎成膏,入諸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宿食不消,茶送下;婦人血瘕,當歸酒送下;心痛,橘皮、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