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母湯

《本事》卷四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黃耆(蜜炙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羌活(洗去土)半兩,白朮半兩,枳殼(去瓤銼,麩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遊風攻頭面,或四肢作腫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牛蒡子100料,研碎,煎至7分,溫服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四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半兩,甘草半兩,貝母3錢,羌活3錢,滑石(別研)3錢,大黃3錢,小麥子3錢,麻黃(去節存根,銼碎,湯泡濾過,焙乾)1錢半,苦葶藶1錢半,訶子肉1錢半,薄荷(去梗)2錢。

功效主治

齁(鼻合)氣喘,痰鳴,發熱,咳嗽,惡風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延年秘錄》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2兩,枳實3兩(炙),梔子仁3兩,豉1升(熬,別裹)。

功效主治

欲似天行4-5日熱歇後,時來時往,惡寒微熱,不能食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蒜、面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3次溫服。如人行8裡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3兩,獨活(去蘆頭)3兩,葛根(銼)3兩,白朮3兩,甘草(炙)2兩,石膏(碎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芍藥2兩,防風(去叉)2兩,半夏(生薑汁制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煩悶發熱,渴燥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酒少許,入生薑半分(切),同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二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葛根1兩,白朮1兩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病,身冷而內煩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,溫服5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○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紫蘇(連莖葉)1兩,知母(焙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款冬花1兩,五味子1兩,人參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逆,痰喘氣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入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○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錢半(酒炒),柴胡5分,白芍1錢半(酒炒),黃芩1錢半(酒炒),甘草8分,桂心8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中煩悶,乍寒乍熱,脈沉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醫徹》卷四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錢,麥門冬1錢,竹茹1團,廣皮7分,炙甘草3分,茯苓1錢。

功效主治

子煩。

使用方法

燈心20根,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徹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延年秘錄》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2兩,貝母3兩,幹葛3兩,芍藥3兩,石膏4兩(碎,裹),黃芩3兩,杏仁1兩(去皮尖及雙仁),梔子仁3兩(擘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骨節疼,頭痛,眼睛疼,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蒜、面7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2升5合,去滓,分為3服。如人行8-9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1兩,牽牛子(炒)1兩,山梔子仁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牡丹(去心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荊芥穗1分,滑石1分,虎杖1分,射干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杏仁1分,連翹半兩,半夏2錢(以生薑2錢同搗,捏餅子,曬乾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毒氣滋盛,蒸於肌膚,發為赤斑,通身大熱,頭重疼痛,精神昏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半分,柴胡(去苗)半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分,甘草(炙)半分,蔥白3莖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勞復,小腹硬,卵縮,(疒丂)痛欲死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盞,浸1宿,次日煎,令水欲盡,下童便2盞,豉半合,煎5-6沸,下地黃汁3合,更煎微沸,去滓,空腹頓服。微利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栝樓根1兩,甘草(微炙)1兩,石膏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煩躁不解,脈大,喘熱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粳米少許,煮米熟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1兩半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)3分,葛根(銼,焙)3分,雄鼠糞(炒令焦)3-7枚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新愈後,勞動用力,或飲食過傷,致勞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蔥白5寸,豉100粒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服後吃少蔥粥取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切,焙)3分,常山(細銼)3分,松蘿3分,桔梗(去蘆頭,切,炒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鱉甲(醋浸,炙令黃,去裙襴)3分,橘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瘧,熱多寒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,加柳枝心7枚,童便半盞,煎至7分,去滓,未發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茺蔚子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五味子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車前子1兩半,芒消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生風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半,石膏(碎)3兩,升麻(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竹葉1握(切),白粳米1合,枇杷葉(拭去毛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癉,身熱口甘,咽乾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地骨皮1兩,升麻1兩,犀角屑1兩,人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石膏2兩,鱉甲(醋炙令黃,去裙襴)2兩,甘草(生,銼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病,發熱煩渴,咽乾口燥,身黃怠惰,小水澀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入香豉50粒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半兩,柴胡(去苗)3分,茵陳蒿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常山(炒)3分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肝黃。齒黃,目如丹赤,口燥熱渴,氣力虛劣,身體青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豉100粒,同煎至7分,去滓,投入煉了豬脂半合,攪勻,食前溫服。吐、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2兩,澤瀉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生薑(切)2兩,小麥8合(洗淨),大棗15枚(去核),淡竹葉(切)1升半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膈消,胸中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半兩,犀角屑1兩,地骨皮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白蘚皮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黃耆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勞氣,四肢煩痛,日漸虛羸,唇紅頰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切,焙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甘草(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,銼)1兩,升麻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虛煩懊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入竹瀝少許,攪勻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1兩,人參1兩,石膏(碎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大汗後,煩渴及熱不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半兩,升麻半兩,子芩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甘草(炙)1分,石膏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痛口乾,煩悶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半兩,人參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地骨皮(去土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攻頭面壅盛,虛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竹葉10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2兩,防風(去叉)3兩,桂(去粗皮)3兩,白朮5兩,芍藥3兩,甘草(炙,銼)3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。身體四肢疼痛,如脫落或腫,按之皮急,頭眩,身熱悶欲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傷寒微旨論》捲上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,麻黃(去節)1兩,升麻1兩,石膏2兩,甘草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患傷寒,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,三部俱有力,無汗惡風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入生薑1塊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微旨論》捲上。

《千金》卷三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3兩,芍藥2兩,黃芩2兩,桂心1兩,甘草1兩(一方有生地黃,無桂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乍寒乍熱,通身溫壯,胸心煩悶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、連翹、木通(銼)、桂(去粗皮)、柴胡(去苗)、玄參、漏蘆(去蘆頭)、大黃(銼,炒)、犀角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,乍寒乍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下樸消少許,攪動,空心溫服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知母湯

配方組成

知母(焙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百合1兩,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,炒幹)1兩,防己1兩,枇杷葉(去毛,焙)1兩,草烏頭(去皮尖,炒)半兩,苦葶藶(隔紙炒)半兩,甜葶藶(隔紙炒)半兩,百部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咳嗽,兼咯血、吐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紅綿子少許,烏梅3枚,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