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龍膏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膩粉1分,乳香半兩(細研),溼百合根1兩(爛研)。

功效主治

諸惡瘡腫,人不識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相和研令勻熟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先以鹽漿水淨洗瘡,以厚紙塗藥於上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沉香2錢半,白檀1錢半,白茯苓(去皮)1錢半,木香1錢半,白附子1錢,桔梗1錢,白及2錢,白蘞半兩,白芷1錢半,白薇1錢,白朮1錢半,黃耆2錢半,川芎1錢半,甘草2錢,防風2錢半,白芍藥2錢半,當歸(洗,焙)半兩,生乾地黃1錢,瓜蔞根1錢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)2錢,桑白皮2錢,桃仁(湯浸,去皮尖)2錢,木鱉子(去殼)2錢半,人參(去蘆頭)2錢半,木通2錢半,獨活2錢半,川升麻2錢半,槐白皮2錢半,零陵香葉2錢半,苦參1錢,臘日澄清脂麻油1斤2兩,上好瓦粉1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惡瘡,焮赤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用上項油浸7日7宿,於淨石鍋或銀器中以慢火煎,候白芷焦黃色,放溫,以新綿濾去滓,於瓷罐子內密封,澄3日3宿,候取出傾於鍋內,以慢火輕溫,再濾去滓,傾在上好瓷碗中,用慢火再熬動,次下黃蠟14兩,用竹蓖子不住手攪令勻,放溫,次入瓦粉再攪令勻,以慢火再輕熬動,抬下攪令勻,續次再上火,3日方欲成膏,於瓷盒內盛密封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藥時,用軟白絹子上攤藥,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輕粉5錢(另研),白薇1兩,白芷1兩,白蘞1兩,黃耆1兩,商陸根1兩,柳白皮1兩,桑白皮1兩,乳香2兩(另研),定粉(另研)8兩,黃蠟8兩,杏子油1斤(如無,用脂麻油)。

功效主治

頭面五發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。

炮製方法

上7味銼,油內揉浸3日,於木炭火上煎,令白芷黃色,濾去滓,於油中下黃蠟、乳香後,溶開出火,再濾,候微冷,下輕粉、定粉急攪,至冷,瓷盒內收貯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緋絹上攤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六引陳儀賓方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黃蠟2兩,黃香2兩(為末,去黑渣不用),香油3兩(燉溫),乳香末5分,沒藥末5分。

功效主治

杖瘡,及遠年近日一切頑瘡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蠟入瓷碗內,慢火化開,用箸敲碗邊,續續入黃、香、乳、沒,取碗離火,入溫香油於內,攪勻待冷,入水缸內,去火毒。

使用方法

3日取出油,單紙攤藥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六引陳儀賓方。

《回春》卷八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香油4兩,官粉1兩(研細),黃蠟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背疽及糜瘡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香油煎數沸,再入官粉,次入黃蠟溶化,攪勻退火,待藥將皺面,用厚連四紙剪大小不一,拖藥在上收候。

使用方法

若貼時,先將蔥須煎湯洗淨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八。

《遵生八箋》卷十八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白及1兩,五倍子(炒)5錢,白蘞3錢。

功效主治

各樣瘡腫症,或腿或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醋調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遵生八箋》卷十八。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 白龍膏

配方組成

麻油20兩,大附子2個,川山甲10片,杏仁50粒,槐白皮1片。

功效主治

鼠瘡。

炮製方法

浸10餘日,炸枯,濾去滓,入血餘1團,蛤蟆1個,白花蛇1條,徐徐煎化,再濾滓淨,入飛黃丹10兩成膏,加乳香、沒藥各2錢。

使用方法

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