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散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,銼,焙乾)1兩,赤芍藥(洗,銼)1兩,黃連(去須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氣攻眼目,連瞼赤爛,及暴赤眼疼痛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錢匕,沸湯浸去滓,乘熱洗,如冷,用石器內再煖,洗2-3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當歸、白蒺藜、白芷、甘草、人參、荊芥穗、防風、羌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驚瘡,顏色清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用鉤藤鉤子同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、焙)1分,防已半兩,龍膽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赤眼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溫水調下。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)半錢,桔梗1錢,陳皮1錢,當歸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囟門陷下;小兒夜啼,髒寒而腹痛,面青手冷,不吮乳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,煎6分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錢,罌粟殼3錢,甘草3錢,地榆3錢,木通3錢,烏梅3錢,陳皮3錢,訶子(炮去核)3錢,木香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瀉痢,腹痛,煩渴不食。

使用方法

3歲1錢,水半盞,煎3分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。

《一盤珠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身(酒洗)5錢,大川芎2錢半,白芍(酒洗)2錢半,白朮(土炒)3錢,故紙(鹽水炒)1錢半,小茴香(鹽水炒)1錢半,炙甘草5分,砂仁(炒)5分。

使用方法

煨姜、黑棗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盤珠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2兩,甘草(炙.銼)2兩,人參半斤,生乾地黃半斤(以生薑半斤,取汁,浸1宿,切、焙)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杏仁(麩炒,去皮尖雙仁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吐血,咳嗽煩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匕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
《醫林纂要》卷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錢,白芍2錢半,人參2錢半,甘草(炙)1錢,桔梗1錢,橘皮(去白)1錢,半夏1錢,茯神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寒夜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時時與之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纂要》卷九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以米醋微炒)、玄胡索(生用)、沒藥(另研)、紅花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月經欲來前後,腹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溫酒調下2錢,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2兩,鶴蝨(去土,微炒)2兩,陳橘皮(去白,微炒)1兩半,人參1兩半,檳榔(炮,銼)3兩,枳殼(去瓤,麩炒黃色)1兩半,芍藥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蚘蟲痛發作,冷氣先從兩肋連胸背撮痛,欲變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煎棗湯調下,至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子芩半兩,葵子半兩,車前子半兩,榆白皮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,小便不通,小腸中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暖生地黃汁1小盞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(銼,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1兩(微炙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醋石榴皮2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熱毒,痢下赤白,腹中(??)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梔子仁1兩,木香半兩,犀角屑半兩,豉1合,黃耆3分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未平復,合陰陽為易病,小腹裡急(??)痛,溺血,氣力乏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3莖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細辛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獨活2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1兩,薏苡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痙,搖頭口噤,身體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川升麻半兩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五味子半兩,赤芍藥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獨活半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芎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秦艽1兩(去苗),桂心半兩,大豆1合(炒熟),石斛半兩(去根節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2兩,紫菀半兩(洗,去苗土),石膏1兩,黃耆半兩(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痺軃曳,或手腳不遂,或風入五臟,恍恍惚惚,多語喜忘,又時恐怖,或肢節疼痛,頭眩煩悶,或腰脊強直,腹滿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酒1合,更煎1兩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,羚羊角屑3分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黃芩半兩,赤芍藥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獨活3分,五味子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芎半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秦艽3分(去苗),桂心半兩,石斛半兩(去根,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五加皮3分,石膏1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毒風軃曳,手腳不遂,身體緩弱,或風入五臟,精神恍惚,多語喜忘,有時恐怖,肢節煩疼,頭眩心悶,腹滿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,豬、雞、犬肉,毒魚,滑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茯苓1兩,附子1兩(炮裂.去皮臍),生乾地黃1兩,山茱萸1兩,黃芩1兩,桂心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柔風,身體緩弱,四肢不收,煩熱,腹內拘急,大小便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異授眼科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芷、羌活、甘草、梔子、牛蒡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血眼,目有赤筋扳睛,服三黃湯不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滾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異授眼科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、炒)1兩,牡丹皮1兩,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芎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黃芩(園小者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水蛭(糯米同炒米熟,去米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勞氣滯,經脈不通,腹內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1分,芎2分,鬼箭羽1分,牛李子1分,木香1分,牡丹半兩,延胡索半兩,桂心半兩,檳榔半分,桃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氣衝心煩悶,昏沉不能言語,腹內刺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,白礬1兩(燒令汁盡)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縫忽然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,分為三度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度以漿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熱含冷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分,黃芩3分,地榆1兩(銼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1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痢,下赤黃膿,腹痛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1兩,敗蒲1兩(燒灰),沒藥1兩半,赤芍藥1兩,骨碎補1兩半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傷折疼痛,青腫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日3-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桂心3分,赤石脂1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龍骨1兩,白頭翁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冷痢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放溫,量兒大小,分減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三因》卷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)、木香(煨)、赤茯苓、桂心、檳榔、赤芍藥、牡丹皮、陳皮、木通、白朮(各銼,焙乾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,喘息奔急,面板溢滿,足脛尤甚,兩目下腫,腿股間冷,口苦舌幹,心腹堅脹,不能正偃,偃則咳嗽,小便不通,夢中虛驚,不能安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烏雞肉,鹹酸海味物。

使用方法

腳膝頭面腫,大小便不快,每服2錢,水1盞,紫蘇2葉,淡木瓜1片如指大,同煎8分溫服,日3次;如己愈,常服,早晚2次。覺氣下,或小便快,是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劉寄奴半兩,芎3分,紅蘭花3分,桂心半兩,延胡索半兩,沒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血不散,攻擊心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
《金鑑》卷四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鱉甲、吳茱萸、桃仁、赤芍、肉桂、檳榔、青皮、木香、大黃、蓮莪術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疝病攻衝刺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當歸、白朮、甘草、藿葉少許,桂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京三稜(煨,銼)1兩,蓬莪術(煨,銼)1兩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走注,攻頭目昏眩,四肢疼痛,面板癮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空心、日午、臨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末)、鯽魚(洗去腹中物,留鱗,內當歸末令滿)。

功效主治

髭發黃白及牙疳出血久不愈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紙裹泥固濟,燒成黑灰,入燒鹽同和,揩牙如常漱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續斷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白芷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牛膝(酒浸,切、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撲損筋骨,惡血不散,迷悶疼痛,小便血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以酒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御米皮、乾薑、當歸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本事》卷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)1兩,川芎(洗)1兩,白芍藥1兩,黃芩(銼,炒)1兩,白朮半兩,山茱萸1兩半(連核用)。

功效主治

經水妄行不止,及產後氣血虛弱,惡露內停,憎寒發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酒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1兩,牡丹皮1兩,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芎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水蛭(糯米同炒米熟,去米)半兩,紫葳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月水不利,少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分,白芍藥1分,人參1分,甘草(炙)半分,桔梗1錢,陳皮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髒冷腹痛,以致夜啼,面青手冷,不吮乳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煎,時時服。又有熱痛,亦啼叫不止,面夜赤,唇焦,小便黃赤,人參湯下3黃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沒藥1兩,芍藥半兩,木香半兩,川白芷半兩,川烏半兩,川芎3錢,生地黃3錢,鬱金2錢。

功效主治

打撲損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酒調下。如未愈加川牛膝、紅花、蘇木各半兩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黃芩2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白芍藥1兩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不止,心胸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生地黃汁調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刺薊葉3分,赤芍藥半兩,生乾地黃1兩,羚羊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小便出血,或時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延胡索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,微炒),鉛霜1分(細研)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虻蟲1分(炒令微黃,去翅足),木通3分(銼),水蛭1分(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月水不通,時作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鉛霜同研令勻。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檳榔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桂心3分,蓬莪荗3分,白朮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氣攻心痛,面無顏色,四肢不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2兩,黃耆2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蒺藜子2兩(微炒,去刺),枳實2兩(麩炒微黃),雞骨香1兩,桂心1兩,薏苡仁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乳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防風2兩(去蘆頭),羌活2兩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細辛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半兩,澤蘭半兩,芎1兩,檳榔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。

功效主治

落馬墜車諸傷,踠折,遍身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(銼,微炒),木香1兩,桂心1兩,芎1兩,鹿角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龍骨1兩,續斷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白崩,脾下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熱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、白芍藥、茯神、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、白朮,鱉甲1兩半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患瘧,憎寒體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亂髮灰1分,豬苓3分(去黑皮),海蛤3分(細研),漢防己3分,甘遂3分(煨令黃),蒲黃3分,赤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卒淋瀝,小便痛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於食前服1錢,煎木通、蔥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麒麟竭1兩,禹餘糧1兩(燒醋淬7遍),赤芍藥1兩,黃柏1分(微炙,銼),地榆3分(銼)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漏下不止,臍腹多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澤瀉半兩,芎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有折瘀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日3-4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1兩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紅豆蔻1兩(去皮),木香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傷冷卒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羊桃根1兩(銼),桂心半兩,白蘞半兩,木香半兩,丁香半兩,榆白皮1兩(銼),漢防己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腫疽瘡,熱毒熾盛不散,已成膿潰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醋漿水調如膏,貼於腫上,幹即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羊肉半斤(細切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兩(銼),蓽茇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,心腹痛,不下飲食,痛甚引脅肋間及腹裡急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除羊肉外,為散。以水5大盞,合煮取2大盞半,去滓,稍熱服1小盞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1兩,桃白皮2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芍藥1兩,蓬莪荗1兩,桂心1兩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中惡,心腹痛,胸脅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兩,黃耆1兩(銼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心痛,及諸虛冷氣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斤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烏梅肉2兩(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白痢,腹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取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地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石脂2兩,烏梅肉1兩(微炒),梔子仁半兩,白朮1兩,黃芩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膿血痢,腹痛心煩,口乾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檳榔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芍藥1兩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人參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冷氣相引,心腹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木香半兩,桂心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氣痔,肛腸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於食前服1錢,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樗樹皮1兩(炙黃,銼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地榆1兩(銼),艾葉1兩(微炒),酸石榴皮3分(燒灰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久血痢不止,腹中(??)痛,面黃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川山甲(灰炒)半兩,蒲黃半兩(炒),辰砂1錢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脈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研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熱酒調下;如不吃酒,薄荷、醋湯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甘草、菊花、木賊、黃芩、大黃、白蒺藜、木通、梔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瞼停瘀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二引《德生堂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錢,桂心3錢,川椒3錢,附子3錢,澤蘭1錢,芎6錢,甘草5錢,沒藥2錢半,乳香2錢半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落馬墜車傷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調,病上食後,病下空心服,日3次。筋骨相連,20日痊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二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。

功效主治

鼻衄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)半兩,赤芍藥半兩,苦參(去蘆)半兩,赤土1兩。

功效主治

皮風,紫白癜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豬脂2兩,熬油去滓,同蜜1兩,作一處調藥,隔一宿。

注意事項

雞、鴨、無鱗魚,豆腐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匙,熱酒調下,空心、食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頭,焙乾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菴閭子1兩,地膚子1兩,肉蓯蓉(酒洗,去皴皮,切,焙乾)1兩,白蘞3分,覆盆子3分,甘草(炙令赤,銼)3分,五味子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牛膝(銼,酒沒,焙乾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石鐘乳(煉成者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羸瘦,面目黧黑,四肢苦重,短氣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以溫酒入少熟蜜調下,空心、日午、夜食後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半兩,桑寄生半兩,續斷半兩,赤芍藥1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卒下血,腰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、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牡丹皮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腰間冷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,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蒲黃半兩,蕓薹子半兩,生薑汁1合,好酒5合,生地黃汁3合,膩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煎生薑、地黃汁並酒等2-3沸,然後都下藥末,和調令勻,分為3服,每日空心服之。當轉下腹內惡血了,便宜服補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並土)1分(焙),芍藥1分(炒),黃連(去須)1分(炒),枳殼1分(去瓤,麩炒黃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痢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5分,煎至3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乾薑2兩,芍藥2兩,阿膠2兩,黃芩3兩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、吐血不止,心胸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生地黃汁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(微炒)、桃仁(湯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1兩1分,芎1兩,白芷1兩,蒲黃1兩,當歸(微炒)1兩,牛膝(酒浸去苗)1兩,甘草3分,芍藥3分,牡丹3分,乾薑(炮裂)3分,人參3分,桂(去粗皮)3分,水蛭(以糯米少許同炒,未熟為度)30枚,虻蟲(去翅足,微炒)30枚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事欲下,腰腹刺痛,或多或少,月內再來,或如清水,或似豆汁,心下堅滿,沉困虛乏,日漸黃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米飲亦得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黃連3分(微炒,去須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黃耆3分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痢渴,腹內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九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芩1兩,紫葛1兩(銼),白茅根3分(銼),川樸消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大小便秘澀,小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白芍藥1兩,芎1兩,黃耆1兩半(銼),防風1兩(去蘆頭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熟乾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虛勞損,四肢疼痛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羊肉2斤,大棗20枚,先以水5升,煮至2升半,每服入藥4錢用肉汁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半錢,麻黃(去根節)半錢,羌活1分,酸棗仁(微炒)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杜仲(去粗皮,微炙,銼)1分,桂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變蒸,有寒無熱,並吐瀉,不乳多啼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量兒大小,乳食前,分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歸身、川芎、白藥、陳皮、木香、香附、烏藥、吳茱萸、砂仁、白朮、甘草、前胡、紫蘇、蔥白、生薑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中惡,忽然心腹刺痛,悶絕欲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,赤芍藥半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冷熱不調,腹內多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放溫,量兒大小,分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引《神效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甘草1兩,山梔子12個,木鱉子1個(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附骨癰及一切惡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錢,冷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引《神效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川當歸1兩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中盞,豆豉10粒,同煎至6分,去滓,量兒大小服。以利動為度。逐日令吃甘草汁,3歲以下,1歲以上,加減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,鉛丹(研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著臍風汁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鉛丹外,搗為散,入鉛丹合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以敷臍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香附子1兩2錢,生乾地黃1兩,白芷1兩(以上4味銼碎,不犯鐵器,炒黑色存性為末),青鹽半兩(燒乾,入諸藥中1處和),皂角5斤(刮皮去子用),草烏頭2兩,生薑5斤(穿地坑燒紅,埋在坑內5次,其生薑自幹)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將草烏頭、生薑皆切作片子,及將皂角颳去黑皮,分作兩片,內鋪烏頭、生薑了,用麻片縛夾定,炭火上用鏟炙令通紅,於地上用新瓦盆蓋,如麩炭狀,研細,與前藥一處合和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兩次搽齒如常法,鬚髮白者,1月變黑,遇旦望日用河水洗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龍膽、當歸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注,眼目疼痛,或赤眼疼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冷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附子半兩,桂半兩,當歸半兩,白朮1兩半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宮髒虛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京三稜1兩,鱉甲1兩,檳榔1兩,赤茯苓2分,赤芍藥2分,桑白皮2分,川大黃2兩,郁李仁1兩半,牽牛子3兩,桂心半兩,枳殼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分,腹脅膨脹,四肢浮腫,肩背壅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中盞,加生薑10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三引《聖濟總錄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輕粉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防已半兩,龍膽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目赤澀,翳膜遮障,時多熱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溫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三引《聖濟總錄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、焙)半兩,芍藥半兩,蓬莪術(炮,銼)半兩,陳曲(炒)半兩,麥糵(炒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京三稜(炮,銼)半兩,大腹(銼)半兩,木通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室女月水不利,斷續不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芎半兩,肉蓯蓉半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令幹),白芍藥半兩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乾薑1分(炮裂,銼),桂心1分,白及1分,黃耆半兩(銼),厚朴半兩(去皺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去血,虛竭羸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木香半兩,京三稜1兩(炮裂,銼),檳榔3分,桂心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痃癖,氣攻心腹疼痛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虛人禁用。實者亦須以四君、四物湯藥兼服乃可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博濟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延胡索、當歸、蒲黃(炒)、京芎、滑石(炒,先研細)、乾地黃、天麻、肉桂(去皮)、澤蘭、蓬莪術(炮)、赤芍藥各等分,地榆(醋炒,焙乾)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攻注,百骨節痠痛,面板虛腫,筋脈拘急,或生癮疹,寒熱不時,飲食無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溫酒調下;或薄荷茶清調下亦可;如手腳冷,卒患血氣奔心撮痛,炒生薑酒調下2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鱉甲2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芎半兩,桂心1兩,蓬莪荗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赤芍藥3分,木香半兩,檳榔1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疝瘕及血氣,攻刺心腹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3分,阿膠3分,蒲黃3分,熟乾地黃(焙)3分,龍骨半兩,芎半兩,牛角(燒灰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不安,卒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煎艾湯調下,米飲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桂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氣攻心疼痛,及一切積冷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生薑、熱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五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杜蒺藜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米飲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3分,桂心3分,川大黃3兩,桃仁130個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露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虎脛骨半兩(塗酥,炙令黃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萆薢1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羌活半兩,芎半兩,琥珀2分(細碎),水蛭半兩(炒令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身體骨節疼痛,筋脈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炒微黃),牡丹半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薑黃半兩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虻蟲1兩(微炒黃,去翅足),生地黃3分,琥珀半兩,川芒消1兩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,肉桂3分(去粗皮),蒲黃3分,虎杖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露不下,氣攻心腹,煩悶,脅肋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胡椒1分,蓬莪術半兩,白朮3分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刺,連心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鬼箭羽1兩,白朮3分,木香3分,桂心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氣血不散,心腹刺痛,脹滿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生地黃1分,煎至5分,次入酒1小盞,更煎三兩沸,去滓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荊芥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中風,不省人事,口吐涎沫,手足牽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酒少許,煎至7分,灌之。如牙關緊急,用匙斡微微灌之。但下嚥即生,不問多少便服,不可以藥味尋常忽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牛膝1兩(去苗),桂心1兩,木香1兩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攻脅肋,脹滿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熱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黃耆半兩(銼),細辛半兩,黃芩半兩,龍骨半兩(細研),桂心半兩,赤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中受寒,生下再感外風,面色青白,四肢厥冷,大便青黑,心腹疼,盤腸內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乳汁調下,日3次,更看兒大小,以意加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5分(銼,微炒)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黃芩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龍骨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痢久不愈,腹痛羸瘦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芍藥3分,人參3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3分,蒺藜子(炒,去角)1兩,雞骨(炙)1兩,木通(銼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乳結核堅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空腹酒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赤芍藥(酒炒)、劉寄奴、枳殼(麩炒)、玄胡索、沒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久積,血氣(??)痛,小便刺痛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熱酒調下2錢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續斷1兩,芍藥1兩,芎1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龍骨1兩,白朮1兩,鹿角膠(炙燥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白帶不止,面黃體瘦,繞臍冷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前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、焙)半兩,木香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肉豆蔻(去殼,炮)半兩,訶梨勒(炮,去核)3分,黃連(去須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胃寒溼濡瀉,腹內(??)刺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水4盞,加甘草、生薑各1分,黑豆1合,並半生半炒,同煎至2盞,去滓,分作2服,每服用調散3錢匕,空心日午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錢,木香1錢,官桂1錢,甘草(炙)1錢,人參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變蒸,有寒無熱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7分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(去核),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細辛半兩,川升麻半兩,防風(去蘆頭)1分,藁本1分,莽草1分,芎1分,白楊枝1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宣露挺出,齒斷,腫痛且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熱含冷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,伏龍肝1兩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1兩,乾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吐血,目眩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桂心1兩,芎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脾胃虛冷,心腹脹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。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秘傳外科方》引李世安治療法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尾2兩,川芎1兩,荊芥穗1兩、幹葛1兩,烏藥1兩,川獨活1兩,赤芍藥1兩,白芎1兩,升麻1兩,羌活半兩,甘草半兩,防風(去蘆)半兩,枳殼半兩,紅花2分半,蘇木2分半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燈草10數莖,烏豆10粒,水1鍾半,煎至8分,病在上,食後服,病在下,食前服,連進取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秘傳外科方》引李世安治療法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官桂、川芎、白姜(炮)、香附子、木香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中受寒,面色青白,腹痛,啼哭不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乳汁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
《女科指掌》卷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赤芍、肉桂、蒲黃、延胡、血竭。

功效主治

兒枕塊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掌》卷五。

《眼科全書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桔梗、白茯、玄參、黃芩、大黃、羚羊角。

功效主治

大眥赤脈穿睛外障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全書》卷四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芍藥1兩,延胡索1兩,不灰木1兩,熟地黃1兩,大黃3分(蒸),桂心半兩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潮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胭脂1小角子,煎至6分,去滓,如躁時,放冷服,細呷清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錢,赤芍2錢,生地黃3錢,黃連6分,紅花8分,石膏2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分有熱發斑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四。

《杏苑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木香(煨)5分,桂心5分,木瓜5分,赤茯苓1錢,當歸須1錢,陳皮1錢,白朮1錢,赤芍藥1錢2分,木通7分,牡丹皮7分,檳榔7分,紫蘇4分。

功效主治

停血不散,腹腫喘滿,夜甚於晝,或血虛而膨,或脹,或散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8分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六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半,劉寄奴2兩,延胡索1兩半(炒),牛膝2兩,沒藥2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積小腹,小便刺痛,經愆,脈澀滯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蔥管湯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3分,桂心1錢3分,木香1錢3分,赤茯苓1錢3分,木通1錢3分,檳榔1錢3分,赤芍藥1錢3分,牡丹皮1錢3分,陳皮1錢3分,白朮1錢3分。

功效主治

浮腫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水2鍾,加紫蘇5葉,木瓜1片,煎1鍾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二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錢,川芎8分,桑寄生3錢(酒炒),淡豉1錢半,阿膠3錢(粳粉炒),蔥白頭3枚。

功效主治

子煩,脈浮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酒洗)2錢,川芎3錢,熟地3錢,防風3錢,黃耆3錢,芍藥1錢半,甘草4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虛及去血過多發痓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四。
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歸尾(酒洗)半分,黃耆(蜜炙)半分,人參半分,細辛半分,龍骨半分,桂心半分,赤芍半分,甘草(炙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中受寒,生下再感外風,面色青白,四肢厥冷,大便青黑及腹痛盤腸內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乳汁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。

《幼科發揮》卷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木香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肉桂、破故紙(炒)、小苗香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寒邪入腎經,小腹急痛,面青手足冷者。

炮製方法

共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煎姜、棗湯調服,或以棗肉為丸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發揮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牡丹半兩,牛膝半兩(去苗),薑黃半兩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虻蟲3分(炒微黃,去翅足),生乾地黃3分,琥珀半兩,虎杖半兩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芒消1兩,肉桂3分(去皺皮),水蛭1分(炒微黃),蒲黃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露不下,氣攻心腹,煩悶,脅肋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萬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赤芍1錢,川芎5分,大黃3錢,甘草(生)5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生瘡,牙根毒發,大便秘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萬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菊花、川歸尾、荊芥、羌活、生熟地黃、防風、幹葛、北芍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眼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白水煎,候熟,入生地黃汁數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潞參1錢,當歸1錢,白芍1錢(炒),炙草3分,桔梗5分,陳皮3分,蔻米3分(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不乳,或心肝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2兩,羌活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防風(去蘆頭)2兩,薏苡仁2兩,麻黃(去根節)2兩,茵芋1兩,羚羊角屑1兩,菖蒲1兩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1兩,幹蠍(微炒)1兩,木香1兩,牛膝(去苗)1兩,柏子仁1兩,芎1兩半,桂心1兩半,麝香1分(細,研)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手腳頑痺,緩弱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麝香,相和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豆淋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三八引《醫林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牡丹皮2兩,川芎2兩,蒲黃2兩,桂半兩,大豆卷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血上行,搶心痛疼,惡血過多,血暈不省人事,或惡血不下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米飲調下;血暈,童便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三八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○引《醫林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夏枯草、當歸、白芍藥、乾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赤白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食前、空心米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○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白豆蔻(去皮)半兩,木香半兩,白朮半兩,高良薑(銼)半兩,白芍藥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炒令黑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霍亂吐利,腹中(??)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桂心1錢,甘草半錢,木香2錢,白茯苓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寒啼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半錢,乳汁調入口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(去須)、當歸(去蘆)、赤芍藥、杏仁(去皮尖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暴赤眼。

使用方法

上同煮,絹帛濾過,乘熱洗,冷即再溫,勤洗立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藥、香附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血崩;婦人產後虛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湯調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,名見《活法機要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芫花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惡物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,名見《活法機要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藥、香附(炒)、棕毛皮各等分(一方無棕毛皮)。

功效主治

血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米飲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5兩,白朮5兩,細辛4兩,桂心3兩,大黃5兩,樸消4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桃李、雀肉、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初服1方寸匕,平旦空肚以酒飲下,日再服。稍加之,得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。

《得效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地榆、陳皮、罌粟殼(去蒂萼穰)、當歸(去尾)、赤芍藥、甘草、肉豆蔻(煨)、黃連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瀉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冷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六。

《便覽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乳香3錢,沒藥3錢,茴香4錢,當歸1兩,自然銅(火煅,醋淬7次)。

功效主治

杖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便覽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續斷1兩,芎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不安,腹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艾葉1兩(微炒)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卒驚奔走,或從高墜下,腹痛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次加生薑汁1匙,地黃汁半合,馬通汁半合,更煎3-4沸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1兩,芎1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1兩,艾葉半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被驚,胎動向下不安,小腹連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1兩,桑寄生1兩,艾葉1兩(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8-9月,因誤損胎,或胎不安,腹內(??)痛,下血不止,胎死活未知,但妊娠腹內(??)痛,或漏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酒1合,更煎2-3沸,放溫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龍骨3分,地榆半兩(銼),艾葉半兩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牛角1兩(燒灰),熟乾地黃3分,芎3分,白芍藥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黃耆半兩(銼),柏葉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損胎後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兩(銼,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熟乾地黃半兩,艾葉2兩(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芍藥1兩,芎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不安,腹內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芎3分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雞舌香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3遍,炒令微黑色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中惡,心腹(??)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1兩,赤茯苓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高良薑(銼)1兩,檳榔1兩,桂心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痛,脅肋氣脹滿,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桔梗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芍藥半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1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檳榔2兩,木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九種心痛,及冷氣攻兩脅,胸背疼痛,欲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生薑、大棗煎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二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兩,阿膠2兩,甘草2兩,蔥白1升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氣壅攻腰.痛不可忍,兼治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5次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二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赤茯苓2兩,枳殼2兩,白芍藥2兩,川芎2兩,川白姜(炮)半兩,木香(煨)半兩,粉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諸疾,或因怒,中氣充子髒,或充脬脈,腹急肚脹,腰腹時疼,不思飲食,四肢浮腫,氣急時喘,大便忽難,小便忽澀,產門忽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五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乾薑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痛,腹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煎8分、入鹽、醋少許,食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羌活1兩,延胡索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豬腰子1只,切作片,以水1盞入藥末2錢,同煎至7分,同腰子吃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芷、川芎、蒲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
《女科指掌》卷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當歸、羌活、防風、赤芍、桂、甘草、棗仁、牛蒡、羚羊角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勞役太早,傷動臟腑.虛損未復,為風所乘,風邪冷氣客於面板經絡則頑麻,入於筋脈則攣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掌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引《直指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辣桂半兩,牽牛(炒取仁)半兩,北大黃2錢半,桃仁(浸去皮,焙)2錢半,全蠍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疝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1錢,入蜜煎,溫服。已利後,以青皮、陳皮、茯苓、木香、縮砂、甘草為散,生薑煎。和胃。唇青不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八引《直指》。

《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防風苗(泡)、蒺藜(炒)、牡丹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中紅筋附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生蔥、薄荷、茶清調下,煎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1兩,桔梗(去蘆頭,炒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赤芍藥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人參半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掣少氣,善咳善洩,腹痛上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。煎生薑、大棗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芍藥半兩,芎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熟乾地黃1兩半,艾葉1兩半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下痢,腹中(??)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龍骨2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痢,裡急後重,腸中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粥飲調下。日2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微炒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乾薑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嘔吐,及下後腹中幹痛,手足逆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一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碎,微炒)1兩,木香1兩,檳榔1兩,麝香(細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惡疰,脅肋連心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入麝香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童便1中盞,煎至5分,和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黃耆、栝樓、木香、黃連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瘡腫已破未破,焮腫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煎服1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生乾地黃3分,石韋半兩(去毛)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半兩,赤茯苓3分,王不留行半兩,瞿麥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木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卒淋澀,小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1兩,當歸(去蘆須,酒洗,焙)1兩,芍藥(白者,挫)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乾地黃(湯洗,銼,焙乾)1兩,蒲黃(隔紙上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黑豆2兩(炒熟,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血氣血刺,血暈,血崩,惡露不止,或虛或腫,或見神鬼,或如中風,或瀉或痢,或如瘧疾者。兼治產後一十八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常服1日1-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骨碎補1兩,牛膝1兩(去苗),赤芍藥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琥珀1兩,芎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腰痛,不能轉側,壯熱汗出,身體急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豆淋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水蛭1兩(炒熟),虻蟲1兩(去翅足,微炒),小兒胎髮1兩(燒灰),瓷藥1兩(細研,水飛過),芫花1兩(醋拌,炒令幹),延胡索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內血瘕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空心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官桂半兩(去皮稱,用生薑2兩取自然汁塗炙,令薑汁盡為度),當歸1分(去蘆須,洗,切,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米飲調下,未止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2兩,白芍藥2兩,木通2兩,熟乾地黃2兩,牡蠣粉2兩,蒼朮(銼,微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露少,汗出多,虛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犀角屑1兩,黃芩1兩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地榆1兩(銼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赤白痢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炒)、黃耆(蜜炙)、北細辛(去上葉)、肉桂(去皮)、陳皮(去白)、白姜(炮)、縮砂仁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寒腹痛,面唇青,身溫肢冷,多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碎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鍾,加生薑3片,糯米50粒,煎至6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2兩,當歸2兩,沒藥1兩(別研),乳香1兩(別研),蘇木1兩。

功效主治

跌撲傷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酒2升,水1升,同煎至半升,旋飲盡為度。食後、臨臥服。服訖再依方煎,常服。如腫血散,即不用蘇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○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去蘆酒洗)2兩,赤芍藥2兩,大黃(半生半炮)1兩2錢,川芎半兩,麻黃(制)半兩,甘草(半生半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疳積曩瀉,面赤萎黃,肚脹腳弱,頭大項小,發稀直豎,肌肉削瘦,不思飲食,晝涼夜熱,或腹內有疝瘕氣塊,瀉則顏色不等,其臭異常,其瀉有時,或一月半月一番,自瀉自止;及小兒陰囊腫,陰莖全縮不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古今錄驗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,黃連2兩,黃柏2兩,乾薑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下腹中絞痛,重下,下赤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烏梅汁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銼,微炒)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艾葉(炒令微焦)1兩,白朮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1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冷氣攻心腹痛,時復下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1兩5錢,當歸1兩5錢,赤芍藥1兩5錢,熟地1兩5錢,元胡索1兩5錢,白朮1兩5錢,枳殼1兩5錢,黃芩1兩5錢,青皮1兩5錢,三稜1兩,川芎1兩,砂仁1兩,乾漆1兩,紅花5錢,甘草5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稟氣虛弱,三十八九歲經脈斷絕,肚中作塊痛,眼花頭眩,飲食少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空心用酒調下;米湯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熟乾地黃1兩,鹿茸3分(去毛,塗酥炙),白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艾葉2兩(微炒),甜葶藶根3分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損胎後,下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七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牛膝(生)1兩,細辛半兩,丁香半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氣不調,風毒攻注,齒齦腫悶生瘡,時有膿血,或成齒漏,久而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指蘸貼於齒齦病處,吐津咽津不妨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桔梗1兩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鶴蝨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檳榔2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蟲心痛,多吐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3分(銼,微炒),甘草1兩(銼),川芒消1兩,黃連3分(去須),黃藥3分,川大黃1兩,蒲公英3分,玄參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乳生結核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雞子白調為膏,於生絹上塗貼。取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2兩(銼,微炒),麻黃4兩(去根節),桂心2兩,芎1兩,海桐皮1兩(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獨活2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四肢不仁,及不能語,但拘攣背痛,不得轉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、人參、玉竹、羌活、防風、炙草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偏盛,發為剛痙,頭搖口噤,脊背反張,項強拘急,轉側艱難,身熱足寒,目面赤色,無汗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引《肘後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末之)小豆大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喜啼。

使用方法

以乳汁咽之,日夜3-4度。若不愈,當歸半兩,小胠卵1具,並切之,以酒1升2合同煮,取8合,服半合至1合,隨兒大小,日3夜4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七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1兩,黃芩半兩,熟乾地黃1兩半,伏龍肝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勞熱,胎動不安,下血,腹痛不止,心中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理傷續斷方》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澤蘭10兩,川當歸10兩,芍藥5兩,白芷5兩,川芎5兩,肉桂(去粗皮)5兩,川續斷10兩,牛膝10兩,川烏3兩,川椒(去目)3兩,桔梗4兩,甘草4兩,白楊皮(不用亦可),細辛5兩。

功效主治

打撲傷損,皮肉破碎,筋骨寸斷,瘀壅滯結,腫不散,或作癰疽,疼痛至甚;因損後中風,手足痿痺,不能舉動,筋骨縫縱,攣縮不舒,及勞役所損,肩背四肢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油歸、尖生(地)、知母、滑石、川貝、黃芩、瓜蔞、大黃、酒芍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牙疳便閉,胃中腐爛,內毒上衝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當歸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茯苓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高良薑1兩(銼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氣滯,卒脹滿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