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肌膏

《中醫外科臨證集要》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廣丹30g,白及60g,黃蠟150g,紫草15g,麻油300g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潰口,毒盡不斂者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白及研成極細粉末。然後將麻油入鍋內煎開,再將紫草用雙層紗布包好置入油內,約5分鐘離火,撈起紫草,投入黃蠟烊化,稍冷即下廣丹和白及末,拌勻即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外科臨證集要》。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輕粉1分半,密陀僧3分,水粉1錢,冰片3厘,龍骨(煅)1分,銀硃5分,赤石脂8分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瘡口不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熟豬肉油調和。

使用方法

敷患處,外用膏蓋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惠直堂方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檳榔1枚,燻陸香半兩,杏仁2-7枚(去皮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、灸瘡、火燒瘡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以煉了豬脂2合,黃蠟如胡桃仁大,入杏仁膏,同煎令膏成,以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攤於帛上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燻陸香1兩,松脂1兩,黃丹2兩,羊腎脂1兩,生地黃汁2合,麻油4兩,故徘帛5寸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發背,膿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以油煎緋帛消盡,下燻陸香、松脂、羊腎脂,又煎2-3沸,去火,下地黃汁,煎汁令盡,去火,下黃丹,攪令相入,又煎1-2沸,下臘,候色黑,軟硬得所,膏成。

使用方法

用帛上攤貼,日2換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黃丹半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),蛇蛻皮1條,黃蠟半兩,亂髮1兩,菜子油6兩,皂莢3寸(水浸,去黑皮子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瘰癧穴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先取杏仁、蛇皮、皂莢搗碎,後以菜油於銚子中,煎亂髮令消,次下杏仁等3味同煎,三上三下,以綿濾去滓,下黃蠟,次下黃丹,以柳木篦子,不住手攪令勻,候膏成。以瓷器盛。

使用方法

於故帛上塗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防風1分(去蘆頭),白蘞1分,赤芍藥1分,當歸1分,芎藭1分,桑根白皮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),甘草1分,垂柳枝(銼)3合,亂髮1兩(洗令淨),黃丹5兩,木香1分,丁香1分,麻油1斤(清者)。

功效主治

灸瘡久不愈,且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香2味搗羅為末,餘並細銼。以酒(油)浸1宿,慢火熬令柳枝色黃黑,綿濾去滓,澄清,拭鐺令淨,慢火熬藥油,入黃丹,用柳木篦不住手攪,令丹色稍黑,取少許滴於水內,捻看得所,入香末,又攪令勻,傾於不津器中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看灸瘡大小,以紙上勻攤貼之,每日2-3度換,仍煎柳枝湯洗。勿令傷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乳香2兩,羊腎脂1兩,蠟2兩,油半斤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兼治一切打損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以油和煎如膏,綿濾過,置不津器中。

使用方法

旋取塗於瘡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黃丹6兩,松脂半兩,燻陸香半兩,故徘帛1尺(燒灰,細研),亂髮半兩,蠟1兩,故青帛1尺(燒灰,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發背,潰後肌肉不生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以油1斤,先煎1-2沸,納發煎令消盡,然後納蠟及松脂、燻陸香、青緋帛灰煎,攪勻烊,以綿濾去滓,卻入鐺中下丹,以火煎攪令黑色,軟硬得所,貯一瓷器中。

使用方法

取少許塗於揪葉上貼,日2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。

《串雅內編》卷二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麻油1斤(化胎髮1團,熬滴水成珠),龍骨(煅)1錢(研細末),黃佔1錢(研細末),熟豬油1錢(研細末),赤石脂1錢(研細末),乳香1錢(研細末),沒藥1錢(研細末),輕粉1錢(研細末),象皮(煅)1錢(研細末)。

功效主治

瘡瘍癤腫,一切潰瘍,腐肉不盡,新肉不生者。

炮製方法

入油內攪勻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攤貼,1日1換。仍以豬肉湯洗3-4次即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串雅內編》卷二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甘草3兩,當歸3兩,白芷3兩,椒3兩(去目),乾地黃3兩,細辛3兩,續斷3兩,烏喙6枚(去皮),肉蓯蓉3兩,薤白20莖,蛇銜1兩(一法無續斷)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發背已潰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,以好醋半升和浸1宿,取豬膏3斤微火煎之,令魚眼沸,三上三下,候白芷黃膏成。

使用方法

用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蛇銜草1兩半,當歸1兩半,黃連1兩半,黃耆1兩,甘草1兩,黃芩1兩,川大黃1兩,續斷1兩,白芍藥1兩,白及1兩,芎藭1兩,莽草1兩,白芷1兩,附子1兩(生,去皮臍),細辛1兩,蜀椒1兩(去目),生乾地黃3兩,薤白1把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癰疽發背,敗壞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以酒1升,拌令潤半日,先用臘月豬脂3斤,安鐺內煉沸,漸漸入藥,煎令白芷黃赤色,濾去滓,以綿濾過,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2-3度,以塗患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呼和浩特方)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生地1兩,生山甲1兩,白芷1兩,獨活1兩,赤芍1兩,生白附子1兩,當歸1兩,木鱉子1兩,大麻子1兩,大黃1兩,黃柏1兩,蒼朮1兩,苦參1兩,白蘞1兩,赤小豆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瘡瘍。

炮製方法

用香油10斤,炸枯,去渣,煉至滴水成珠,加黃丹收膏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呼和浩特方)。

《鬼遺》卷二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芎藭1兩,芍藥1兩,黃耆1兩,獨活1兩,當歸1兩,白芷1兩,薤白2兩(別方1兩),生地黃1兩(別方2兩)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,金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豬脂3升煎令沸,候白芷黃,膏成,絞去滓用。磨之,多少隨其意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二。

《濟眾新編》卷五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油發、松脂、黃獷油、枯礬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香油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及諸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以香油煎發熔化後,去滓,和諸藥末,瓷器收貯。

使用方法

塗舊藍貼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眾新編》卷五。

《同壽錄》卷四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,黃耆1兩,山慈菇1兩,白芷1兩,甘草1兩,血餘1兩,天麻1兩,獨活1兩,穿山甲1兩,露蜂房1兩,五倍子1兩,天花粉1兩,荊芥1兩,金銀花1兩,白蘞1兩,肉桂1兩,牛蒡子1兩,白芍1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毒。

炮製方法

淨麻油3升,如法熬,去滓,入飛過黃丹1斤半收之,再入白佔、黃佔、血竭、銅綠各2兩,待冷,再入輕粉、乳香、沒藥(各去油)、龍骨、象皮(炒)、樟腦、兒茶、赤石脂各1兩、麝香5錢、冰片2錢(各製為末),和入攪勻,瓷瓶收貯待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同壽錄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白芍藥1兩,燻陸香1兩,胡粉1兩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油4兩,蠟2兩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兼一切打損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以油。蠟相和,煎如膏。

使用方法

用貼瘡上,日2換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生楊柳枝1握(碎,銼如豆大),清油4兩,黃丹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灸瘡,取膿水。

炮製方法

以油煎生楊柳枝令黃色,漉出,以新綿濾過,入黃丹,在油內重煉,以柳枝筋不住手攪,令煙青白,滴1-2滴在水碗中,以丸得為度。須丸成不泥手,方可瀉出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黃耆3分,當歸3分,生地黃1兩半,防風半兩(去叉),大黃半兩,芍藥半兩,黃芩半兩(去黑心),芎藭半兩,續斷半兩,附子半兩(生,去皮臍),白芷半兩,甘草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豬脂2斤。

功效主治

諸癰疽去膿血後虛困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豬脂外並銼碎,先以醋半升拌1宿,入脂,以瓷器盛於甑上,蒸半日,以綿絞去滓,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取塗敷瘡上,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三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雞蛋油3錢(取雞蛋10餘個,煮熟用黃,銅杓內熬油,傾入盞內),輕粉末1錢,乳香5分,血竭5分,龍骨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早、午、晚雞翎蘸搽患處,膏蓋避風。半月完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三。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: 生肌膏

配方組成

制乳香15g,制沒藥15g,兒茶15g,血竭15g,青花蛇蛻(煅)15g,碎琥珀15g,合歡皮15g,淨輕粉12g,淨紅粉3g,川蜈蚣(焙焦)10條,冰片6g。

功效主治

下肢潰瘍。

炮製方法

用凡士林156g、白蠟15g、黃蠟15g,入鍋內熔化後,離火待溫,將藥末加入攪和即成。

使用方法

外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