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(去蘆,洗淨)1兩,川升麻1兩,藍葉1兩,梔子仁1兩,大黃1兩。
小兒熛漿瘡,毒甚發引遍身;天泡瘡,始生如湯燙作泡,皮破漿出成瘡。
上為細末,以豬脂8兩,同於銚內慢火煎色變,濾去滓,以瓷盒盛,放冷成膏。
每用少許,塗瘡上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二十。
生地黃10兩,白蘞10兩,白芷10兩,黃連10兩,升麻10兩,黃芩10兩,大黃10兩。
熱瘡。
上(口父)咀,以豬脂1升半,微火煎成膏,絞去滓。
敷瘡,1日4-5次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石菖蒲1兩半,北前胡3分,赤茯苓3分。
熱氣乘心作痛。
上為末,蜜1盞,生地黃汁1盞,共研為膏。
每服彈子大,紫蘇煎湯,食後調下。
《直指》卷六。
生地黃4兩,辛夷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大黃半兩,芎藭半兩,黃耆半兩,白芷半兩,芍藥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續斷1兩,豬脂2斤,薤白27莖。
癰疽敗壞生肉,發背。
上藥除豬脂外,並銼碎,光熬脂令沸,下諸藥,煎候白芷赤黑色,以綿絞去滓,瓷盒盛。
塗瘡,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生地黃1兩,柏白皮2兩,苦竹葉1兩,甘草1兩。
小兒被湯潑火燒赤痛者。
上銼細,以豬脂1斤,煎令地黃色黑,以綿濾去滓,盛於不津器中,候冷。
日3度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露蜂房(炙黃)3錢,五倍子3錢,木香3錢,滴乳香2錢,輕粉1字。
漏瘡。
上為細末,用生地黃1握,搗細和為膏。
攤生絹上貼瘡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。
生地黃4兩,黃連5兩,白蘞2兩,芍藥2兩,白及2兩,苦參3兩,升麻3兩。
熱瘡。
上(口父)咀,以豬脂2升半,納諸藥同熬,膏成去滓。
候凝敷之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生地黃4兩,黃連4兩,大黃3兩,黃柏2兩,甘草(炙)2兩,白蘞2兩,升麻2兩。
熱瘡。
上(口父)咀,以豬脂2升半,微火合煎,膏成絞去滓。
候凝可敷之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生地黃汁1兩,小薊汁1兩,沙糖(熬膏約1大碗)1兩,阿膠1兩,側柏葉(為末),地榆(為末)1兩。
結陰便血。
上用4味汁熬成膏,方入柏葉、地榆末和勻。
每服3匙許,空心米飲調下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二。
生地黃、藍青葉各等分。
口舌瘡腫。
上入蜜杵細。
每服半兩,井水煎,食後服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